變局:砂石場“國與民”的“進與退”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砂石產量從不足5億噸漲到上百億噸。砂石從一個不起眼的行業成長為支撐基礎建設發展的重要行業,生產總量冠絕全球。從覆蓋神州大地的縱橫高鐵網與高速公路網,到深入邊區農村的通村公路與扶貧路,從拔地而起的高樓與建築,再到飛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橋,砂石行業為我國建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建築材料。

正是在改革開放40年間,佔據絕大比例的民營企業在砂石行業發跡於微末、敢闖敢幹,在保證砂石原料供應、穩定經濟增長、促進行業創新、增加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隨著國民經濟進入新常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章,砂石資源獲取、投資總額、政策准入等方面的門檻不斷提升,砂石行業主體正在由以絕對多數民營企業為主向多元化主體發展,砂石市場參與者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

砂石行業變局:市場參與主體大換血

曾幾何時,龐大的民用砂石骨料市場參與者絕大部分是民營企業,他們默默無聞地為建設活動提供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與我國經濟共同成長。

砂石是一個資源型行業,獲取開採資源是一切的基礎。隨著砂石行業進入轉型升級快車道,總量控制的砂石礦山、河道、海域資源受到各方爭搶,無論是動輒上億乃至數十億元的資源價款,還是各地新興的砂石開採國有經營模式,都對傳統中小型砂石企業提出了巨大挑戰。

而隨著砂石企業准入規模以及綠色發展要求的快速提升,砂石企業建設運營的各項成本飆升,規範化要求日趨完善,非具有雄厚實力者不能承受。近年來,以大型央企、國企、大型建材集團為代表的新晉市場主體廣受砂石骨料行業矚目。

砂石行業新勢力概覽

中國建材集團在2018年上半年業績會上表示,集團董事會討論了砂石業務拓展,計劃2年內擁有3億噸砂石骨料產能,達到世界第一。與此同時,中國建材旗下中聯水泥、南方水泥等正在分別佈局我國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砂石市場。

中國電建集團旗下各水利水電工程局積極拓展民用骨料業務,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包括水電八局安徽池州長九(神山)年產7000萬噸砂石骨料項目等。截止2019年1月1日,安徽長九新材料一期年產3500萬噸砂石生產系統已基本完成建設,聯動調試成功。

中國葛洲壩集團易普力公司2018年上半年砂石骨料業務營收同比實現大幅增長,完成砂石骨料項目簽約22.9億元。2018年10月,葛洲壩集團將砂石骨料業務作為一個主要投資方向,藉助自身的優勢做大砂石骨料業務板塊。

金隅冀東發展集團旗下冀東水泥是水泥企業轉型砂石骨料的先行者,隨著冀東砂石骨料有限公司所轄子(分)公司銷售業務納入水泥營銷公司管理,以及金隅集團將水泥等業務相關資產注入冀東水泥,金隅冀東骨料業務板塊或統一發展。

華潤水泥2018年6月25日完成配資募股,認購收取合共約41.8億港元,並擬將款項淨額用作該集團發展裝配式建築及骨料業務、償還債務等用途。

華新水泥2018年上半年骨料產能已達2100萬噸/年,2018年末的骨料產能或將達3700萬噸/年,並計劃在未來2-3年內力爭實現1億噸/年的骨料產能。

安徽海螺集團2018年上半年擁有骨料產能3090萬噸/年,並透露未來計劃啟動17個砂石骨料項目,2020年計劃建成1億噸/年的骨料產能。

浙江伍壘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在長三角、京津冀、華中及西部多省完成了建材全產業鏈佈局,並擬在多省市投建數十個大型砂石骨料綠色礦山及裝配式建築基地。

廣西西江開發投資集團重視砂石骨料板塊,旗下魚峰集團已將發展砂石業務作為十三五規劃的方向之一 ,正在規劃大型砂石骨料生產基地。

國營模式推廣地圖

隨著砂石的重要性被逐步認可以及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推進,此前難登大雅之堂的砂石行業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關注,統一經營河道採砂以及礦山石料開採——砂石國營模式在2018年得到了迅速推廣,由此誕生了大量國有砂石建材公司,成為行業的新鮮血液。

變局:砂石場“國與民”的“進與退”

橫屏查看

民營砂石企業的困惑與苦惱

2018 年,“民營經濟退場論”、“國進民退”的說法在社會各界甚囂塵上。在砂石行業則恰逢參與主體“大換血”,“國進民退”的看法在砂石行業也屢見不鮮,民營砂石企業多有困惑,瀰漫著一股悲觀情緒。

“銀行對民企和國企的態度大相徑庭,國有企業要不斷地給他救助,到最後幾乎奄奄一息的時候,還要給他打點滴,要一直做最後的努力。但是民營企業僅僅是傷風感冒,就可能面臨送進太平間的狀況。”2018年11月13日,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在《財經》年會上做以上發言。

此前民營企業在經濟運行中面臨諸多困境,在相對更加不規範的砂石行業,民營砂石企業面臨的困難更為嚴重,在“礦老闆富得流油”的刻板印象背後,民營中小砂石企業民間借貸率卻高的嚇人,尤其是在環保風暴席捲全國的近兩年,眾多砂石企業為了達成轉型升級、規範發展而大借外債,由此產生的高昂融資成本則牽絆了不少有抱負的企業家。

變局:砂石場“國與民”的“進與退”

當然,這其中部分砂石企業自身也存在不少問題:無論是由於各種原因卡殼或者“慣例”而沒有辦好的多種手續,還是為了少交各類稅、費而大幅少報的儲量,都對想以傳統融資手段獲得支持的砂石企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除了融資成本高,作為資源性產業,政策支持對砂石行業至關重要。民營砂石企業在各項手續辦理、獲取政策支持方面屢屢碰壁已成為行業的一大難題。不少地區對如何處理砂石企業正常流程及綠色礦山建設等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不作為甚至濫作為讓砂石企業困惑不已。

此外,部分地區類似“一年一審”的政策讓主管部門對砂石企業擁有較強的控制力,而只要有一項手續不予延續就意味著企業證照不全,在各項整治風暴中屬被關停拆除之列。曾有行業同仁表示,央企與國企在獲取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民營企業在砂石行業要做大,與央企或國企合作、參股在當前情況下已經被迫成為一種新的選擇。

國企和民企在砂石行業的境遇不同,兼之此前業內以民營企業為主體,轉型升級不可避免地導致大量中小砂石企業退出,砂石開採特別是河道採砂國營統一開採模式逐步推廣,這讓不少民營砂石企業感到了生存壓力。

幸運的是,2018年11月以來“支持民營企業”的暖風勁吹,央行、最高法、最高檢、發改委、商務部、司法部、稅務總局等紛紛密集喊話,各地區舉辦民營企業座談會暢談發展,堅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讓民營砂石企業看到了希望。

變局:砂石場“國與民”的“進與退”

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樓繼偉在2018年第九屆財新峰會上回應“國進民退”爭議時表示,政府不主張“國進民退”,也沒有此類提法。他認為,“國有企業特別適合於在基礎設施或準基礎設施,或者說一些基礎性的產業”, 無論是國企、民企、外企都應該自由在各自適應的範圍內活動。很多現象是市場競爭的產物,不應該說是“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而應該是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讓他們在競爭中去獲得各自的位置。

洛陽中砂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建忠指出:“作為民營企業業主,聽到支持民營企業的消息深受鼓舞,我們一直堅決聽黨的話,跟黨走,積極支持政府的各項政策,響應政府號召,也希望政府對真正有抱負、有實力、有理念的民營企業家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重視。”

馬建忠認為,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公開競爭、優勝劣汰,給民營企業和有思想的企業家更公平、更合理的競爭環境,能夠真正實現砂石行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這場變局中,砂石行業到底應該姓“國”還是姓“民”?中國砂石骨料網創始人李華認為,砂石行業應該姓“社會”。砂石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社會屬性才是砂石本身最為閃耀的價值。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有其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