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核心技術 國產新能源汽車欲實現彎道超車

自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一步步地走上了崛起之路。世界各國GDP排名從1978年的第15位,一路高歌猛進,2010年已世界排名第2,僅次於美國。

在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40年裡,我國汽車工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經過幾代汽車人的不懈努力,使中國汽車工業具備了迎接外部挑戰的實力。尤其是近年來大力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表現尤為突出。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彎道超車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在政策多方面鼓勵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螺旋式上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

截至2018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突破550萬輛,中國佔比超過53%。隨著補貼等政策推動以及自主車企發力,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

攻克核心技術 國產新能源汽車欲實現彎道超車

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的態勢,讓比亞迪等一批先行的汽車企業嚐到了甜頭。根據比亞迪日前發佈的產銷快報,2018年1-12月,比亞迪累計銷售汽車52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24.78萬輛。插混乘用車產品表現強勢,唐、秦、宋等插混車型均位列插混銷量榜前五。

從近期工信部公佈的多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和《免徵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中可以看出,2019年比亞迪將推出多款新能源新車型,其中純電版的秦pro、唐的續航里程將提升至500km以上。即將新推出的一款A00級車型F0純電版也將具備300km的工況續航。比亞迪的純電動乘用車全線產品有望強勢出擊。

攻克核心技術 國產新能源汽車欲實現彎道超車

近期,不少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動作頻頻:北汽新能源與滴滴旗下小桔車服成立合資公司,在新能源汽車運營、大數據應用等領域探索佈局;福田汽車完成全球首例全氣候純電動客車測試;中國一汽與中國石化合作,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拓展合作空間;重慶小康集團與華為“牽手”,雙方將深入推動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海南交控與蔚來汽車合作建設的海南首個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車換電站投入使用……

技術創新助力中國汽車產業“再上一層樓

有媒體將特斯拉在中國上海建廠對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影響比喻為“狼來了”。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執行理事長孫逢春卻不這麼認為。

攻克核心技術 國產新能源汽車欲實現彎道超車

1月13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2019)論壇間隙,孫逢春就“特斯拉在上海建廠對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影響”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只有在市場上跟國外的高手直接過招,才能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技術和實力。”

攻克核心技術 國產新能源汽車欲實現彎道超車

他認為,隨著電池技術的提高,特斯拉的電池與國產品牌電動汽車的電池區別已經很小。同時,國產電動汽車真正面臨的對手,絕不僅僅是特斯拉,德國三大汽車企業及美國的三大汽車企業都已開始做電動車,而他們的技術積累更豐富,“這是我們真正的競爭對手。”

孫逢春強調,國產品牌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是練好內功。“在一些核心關鍵技術上,目前我們已開始可以自主創新了。如果這樣的話,中國人能做的東西,國外想做還不是那麼容易。”

攻克核心技術 國產新能源汽車欲實現彎道超車

就在孫逢春說這番話的1個月前,比亞迪攻克了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命脈”——IGBT,打破國際巨頭壟斷,使中國電動車的發展再也不用擔心被‘卡脖子’。比亞迪也由此成為了中國第一家實現車規級IGBT大規模量產、也是唯一一家擁有IGBT完整產業鏈的車企。

攻克核心技術 國產新能源汽車欲實現彎道超車

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全稱“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其芯片與動力電池電芯並稱為電動車的 “雙芯”。IGBT屬於汽車功率半導體的一種,因設計門檻高、製造技術難、投資大,被業內稱為電動車核心技術的“珠穆拉瑪峰”。此前,該技術主要掌握在國際巨頭手中。

IGBT是影響電動車性能的關鍵技術,其成本佔整車成本的5%左右。對於電動車而言,IGBT直接控制驅動系統直、交流電的轉換,決定了車輛的扭矩和最大輸出功率等。

攻克核心技術 國產新能源汽車欲實現彎道超車

比亞迪SiC晶圓

此外,更令人振奮的消息是,比亞迪已投入巨資佈局性能更加優異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SiC(碳化硅),有望於2019年推出搭載SiC電控的電動車。預計到2023年,比亞迪旗下的電動車將全面搭載SiC電控。

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引領者,比亞迪依靠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實現了從原材料、電池生產、整車製造到銷售終端最長的全產業鏈佈局。得益於技術創新的紅利,比亞迪已連續四年蟬聯全球新能源銷量第一。同時還挺進了歐美日韓等汽車強國,在全球50多個國家、300多個城市,都可以看到比亞迪新能源車的身影。

在傳統汽車領域,我國核心技術與海外豪強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國內自主品牌還集中於中低端。但是,隨著比亞迪、北汽新能源、中國一汽、蔚來、威馬等一大批國內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不斷創新、創造,中國汽車產業將有望實現對國外汽車產業的快速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