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聯合創始人:想要成為大公司?你得先學會“吃虧”


小米聯合創始人:想要成為大公司?你得先學會“吃虧”

創業是一場長跑,在“起跑線”上取得先發優勢固然重要,但還要在全力奔跑的過程中,依據自身優勢找到可持續的“能量”補給。

所以劉德老師說:“內部創業的團隊,除了要尋找持續的時代動力,還要在公司內部尋找動力,來推著業務往前跑。”作為小米的“護城河”,毫無疑問,小米生態鏈早已成功找到了內部動力。

6月2日,水滴產品進化營(III)開班大課上,劉德老師分享了小米生態鏈的“成長點滴”。

以下,乾貨分享流出~

1. 除了要尋找時代的動力,還要在公司內部尋找動力,來推著業務往前跑。

2. 想要成為一家大公司,你得學會吃虧,學會成全別人。

3. 想要簡化管理,你需要找價值觀一致的合作伙伴。

筆記約3000字,閱讀需要4分鐘。


01

尋找內部動力


不要總幹平地起高樓的事情。好不容易幹成了一件事,在這個業務的基礎上做疊加是最重要的。

從零開始的業務,公司最多給你調七八個人組織一個小團隊,不可能給你任何其他的支持了。因為當公司有一個主營業務處在上升期的時候,它就像黑洞一樣,把所有公司的資源都吸走了。所以內部創業的團隊,除了要尋找時代的動力,還要在公司內部尋找動力,來推著業務往前跑。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享受公司的“紅利”。

1. 用戶紅利

小米現在單月活躍用戶大概為1.9億,為生態鏈準備好了巨大的用戶群。所以我們在小米已有的用戶群基礎上,來疊加用戶所需要的產品。

2. 渠道紅利

小米生態鏈在小米已經成熟的渠道里,來疊加我們的商品。所有符合這種渠道的商品,都是紅利,叫“渠道紅利”。

3. 品牌紅利

第三個機會,就是後來我們又趕上了2015、2016年的手機業務低迷期。當手機相對低迷的時候,小米仍然需要保持熱度,而生態鏈向它回饋了這個熱度,於是我們得到了公司巨大的支持。比如,2015年小米發佈的手機新品不多,但你會覺得小米也很熱鬧,因為2015年有大量的生態鏈產品出來,這其實就是品牌紅利。

所以這是我們從內部看到的這些動力。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與失敗,一切結果一定有它歷史的原因。

我們當時認為小米生態鏈本質上就是紅利生意,他享受小米的品牌紅利,渠道紅利,用戶紅利,包括現在海外的政策紅利。但如果“內部動力”定義不清楚,所有對應的決策都沒有基點。所以我們當時討論如何享受小米紅利的,是我們做生態鏈的一切基點,比平地起高樓要快得多、好得多。

02

生態鏈業務佈局

我們自己內部把小米比喻成一個“火爐子”,把生態鏈的業務叫“白薯”。把這些“白薯”扔到“火爐子”上烤熟,這就是生態鏈業務,也就是“烤白薯邏輯”。當你發現“白薯”很快就烤得跟半扇“豬”那麼大的時候,就證明時代動力和公司內部的動力你都找到了。

既然是“烤白薯”業務,我們要看一看彼時彼地的小米,它的優勢是什麼,從而成就了這麼多“白薯”?

小米聯合創始人:想要成為大公司?你得先學會“吃虧”

1. 生態鏈業務圈層

我們完全圍繞著小米的既有優勢幹,圍繞小米既有的用戶群來做佈局。生態鏈業務第一圈就是做手機周邊的佈局,跟手機越近的我們越早做,因為它能享受到手機的紅利。比如我們做移動電源,是因為我們定義移動電源是手機的銷售紅利。手機能賣五千萬支,移動電源一定能賣一千萬支。後來做手環,手環也是離手機最近的,因為手機的用戶他可能天然就是手環的用戶。手環我們三年做了四千萬支,差不多用了兩年就成為行業第一名了。

然後我們圍繞著手機做耳機,藍牙音箱等周邊產品。這一圈它的商業邏輯是手機的銷售紅利,即只要手機有量,這些東西一定有量。我們圍繞著這個邏輯,尋找了一些有潛力的公司一起做。事後我們從手機和其周邊產品的銷售曲線來看,他們的走勢是極其吻合的,手機一起量,周邊產品銷量就上升,但同樣也一起掉。這其實就說明我們對這這個邏輯的思考和判斷都是準確的。

第三圈我們開始做智能產品。因為我們認為IOT擁有巨大的商業機會。所以我們在智能的白電,小家電,個人電器,智能交通,智能母嬰設備等,整個一圈投了很多公司。

再往外走,我們開始投生活耗材。我們考慮一個小米的用戶,從早晨到晚上這整個一圈都是我們做的。道理很簡單,紅利。

2. 生態鏈吃虧心得

我先前去見了一個德隆系的一個老先生(德隆系是兩次有機會做千億級的規模的)。我就向老先生請教:一個生意能夠成為大生意,它最大的內因是什麼?如果只說一條的話。

老先生說“吃虧”。就是一家公司學會吃虧,學會成全別人,他就有可能成為一家大公司。

小米今天也是,我們把小米的硬件的收入確定在五個點以內,儘可能地用最好的性價比來成全大家。為什麼小米生態鏈能夠幹起來?本質上也是我們願意吃虧,我們願意在這個系統中成全這些公司從零跑起來,用我們的平臺優勢來幫助大家。

我繼續問老先生:我們這三個圈之後,往外該做什麼?他說做服務,這其實跟我想得是一樣的。但這一層我沒想好怎麼做,因為互聯網服務是我的短板。幸運的是說前三圈的量足夠大,所以哪怕再往外一圈是短板也無所謂了。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按照這個邏輯應該再往外做服務。

3. 生態鏈體制構建

公司內部創業要想成就新事業,一定要有完全不同的邏輯和機制,因為它跟公司瓜葛很少。小米生態鏈是跟小米的過去的邏輯完全脫鉤的,它用外圍團隊來做。我覺得這是我們當時的一個機會,就是我們用了一個對的機制來做這件事情。

此外回到剛才討論的“吃虧”,小米出一個合夥人來幹生態鏈,即使生態鏈有吃虧的地方,大家也不會覺得我得了好處。所以我們從制度上解決了這件事情。

03

生態鏈投資


早年我們在公司裡組了一個七八個人的小分隊,都是工程師出身,沒做過投資,所以連被投公司都比我們專業。被投公司說:“德哥,我們什麼時候籤個Term sheet?”我說:“Shit?你罵誰呢?”開個玩笑,可見我們從一個特別樸素的狀態開始做投資。

當時非常窘迫,有個兄弟問出了生態鏈史上的“歷史之問”。他說:“德哥,投資人都是在國貿上班的,而我們這一票人都是在五環外的大清河上班的,我們真的能幹好投資這件事嗎?”那時,我跟他講:“傳統的投資人他們是從數據和數字看的,而且傳統的投資人,一百個項目九十個都是失敗的 。”

1. 一群工程師的投資創業

工程師做投資跟傳統的投資人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們是從產品端和技術端入手的,要先看對方的產品來判斷他背後的隊伍是不是靠譜。然後我們通過跟隊伍成員聊天,來判斷他對未來的判斷是不是對的,進而判斷我們已有的平臺到底能幫忙他多少。所以我們其實還不是一個單純的投資,我們通過工程師之間的交流,把這些項目嫁接到小米生態鏈的體系裡孵化,而小米是一個放大器。

此外,早年我們組成了一個工程師團隊,都是老員工,益處顯而易見,首先他跟公司有一樣的價值觀,對方想賄賂他也賄賂不了,因為老員工都是大股東;其次,老員工有優勢,他有能力把我們的被投公司的業務嫁接到小米各個部門的業務上。

2. 生態鏈投資標準

工程師做事情就很理工化了,那時我們有這樣的一個投資共識:金融回報不是我們投資的第一訴求,第一訴求是業務回報。我覺得這是一次策略性的投資,因為我們要的是共同的明天。小米生態鏈有一百家企業,每一家做一個領域的產品,他們幫忙小米從手機擴展到三百個品類,每個品類做得都不錯,我覺得這是我們要的,而不是金融回報。

生態鏈投資,我們有幾個標準:

第一,找市場足夠大的領域去投。因為如果這個市場不夠大,你多努力都不行。

第二,找既有的產品有痛點下手。否則一個領域它美倫美奐,你沒有地方下刀子,沒機會。

第三,這個領域的產品容易被關注、被粉。做那些容易被關注的領域,因為它有熱度,公司的推廣成本就低。

第四,符合小米用戶群。就是要在小米龐大用戶的基礎上疊加做產品。

第五,團隊要足夠強,就像一把牛刀。我們一定找最好的團隊,然後讓他降維去打擊那些傳統的隊伍,傳統領域目前最大痛點的就是人才。

第六個,被投公司老大要跟小米有共同的價值觀。在我們奔跑著追逐這座金山的時候,路上有一億美金你要不要停下來撿?如果你停下來撿,你就會掉隊達不到金山。但是對很多人來講,他受不了一億美金的誘惑,就會停下來撿。這時候你跟他講說:“兄弟,我們要提高一代人的生活品質。”他說:“德哥,你是不是考慮先改善我的生活品質?”

有人問,小米生態鏈投的這些公司,我們不控股,也不是我們的子公司,那麼怎麼管理?現在生態鏈有一百九十家並且還在不斷增加,如果是光靠管理方式的話,一定會崩盤的。我跟大家說,投資就像是娶老婆。娶老婆是不需要管理的,因為你跟她有一樣的價值觀,有絕對一致的利益,於是乎你就不需要管理了,你們倆一定往一處想。

所以我們出於未來管理的需求,簡化這個管理,我們儘量找有一樣價值觀的人。

5月31日我們在深圳發了米8,米8它是有頭髮簾的,大家一定要多關注。為什麼呢?因為關注小米,本質上就是在關注明天。你一定要追逐一些指標公司,因為它告訴你明天是什麼樣的。比如說我們關注一下螞蟻金服在幹什麼,小米在幹什麼,有一些問題的出現肯定螞蟻金服先遇到,小米先遇到,所以你如果關注它,你就知道你怎麼幹。 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