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怯場,家長焦慮,2招讓孩子變得自信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自信心對於事業簡直是一種奇蹟,有了它,你的才幹便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個沒有自信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會抓住一個機會。”孩子怯場,大多是因為沒有自信。森川陽太郎的《如何培養不怯場的孩子》,讓孩子認識情緒、肯定情緒,制定適合自己的ok線,提高自信心,就能坦然面對怯場。

森川陽太郎原本以做一名足球運動員,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後來上了大學,想要解決自己足球生涯的一些困惑,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心理學,轉而學習心理學。

孩子怯場,家長焦慮,2招讓孩子變得自信


認識情緒

理解

在認同自己的情緒之前,孩子需要理解自己的情緒。這裡需要大人做的是三問為什麼。以老師讓孩子示範動作時,孩子會緊張為例。家長要問的三個為什麼:

  1. 為什麼會緊張?→因為要在全班同學面前示範。
  2. 為什麼在全班同學面前示範會感到緊張呢?→因為害怕做錯了。
  3. 為什麼想到自己可能做錯了,就會緊張呢?→因為做錯了,很難為情。

通過這樣的問話,可以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也能讓家長了解孩子。問話有個小小的技巧,森川陽太郎說“重複孩子的語言進行回應”,這是理解孩子情緒中關鍵的一步。比如當孩子說“我手心都出汗了”,大人不能說“是因為你太緊張了”,而應該說“是嗎,你手心都出汗了”,這種重複,會讓孩子得到理解的感覺。

孩子怯場,家長焦慮,2招讓孩子變得自信

認識情緒

大部分人都會有,緊張的情緒=不好的情緒。蒙臺梭利說,孩子是有吸引力的心靈,換句話說,孩子一直以大人的言行舉止為標杆,而大人的這種“緊張的情緒=不好的情緒”想法,也會給孩子帶來這樣的認知。列出什麼情況下,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簡單說,就是把事件與情緒一一對應起來。比如:

  • 不想起床,被叫醒——生氣
  • 好朋友送了一顆棒棒糖——高興

將事件與情緒對應起來,能認識到在哪些情況下,會出現什麼樣的情緒。

情緒評價表

森川陽太郎在《如何培養不怯場的孩子》中這樣解釋情緒評價表:將各類描述情緒的詞語寫在一張紙上,然後在自己感到反感的情緒後面打“×”,反之則畫“〇”。

比如:

  • 討厭——×
  • 感動——〇

將事件與情緒的對應、列情緒評價表,能讓家長對孩子的情緒多一點理解。

情緒日記

森川陽太郎還提供了一種方法,來提高對情緒的敏度。寫“情緒日記”,寫的過程中,讓情緒的詞語慢慢多起來,森川陽太郎認為,一篇日記裡用到10個左右的情緒詞語,是比較理想的。在寫情緒日記的時候,最好能將情緒數值化。

孩子怯場,家長焦慮,2招讓孩子變得自信


制定OK線

森川陽太郎在《如何培養不怯場的孩子》中對OK線的定義:所謂“OK線”,就是孩子在正式上場之前給自己定下一條“做到這樣就OK了”的目標。換句話說,OK線就是目標。

制定OK線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自信,森川陽太郎認為做好“自己確實能做到的事情”,就能獲得自信。

以孩子為基準

在制定OK線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以孩子為基準,而不是大人。在孩子與大人之間,會有一種認知上的差異。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認清,孩子的能力真正處於哪一水平,也就是,認識到現在孩子能做的事情有哪些。以下兩點是制定OK線時要考慮的情況:

  1. 確實能夠做到的事情
  2. 能夠在達成之後獲得成就感
    的事情

體驗成就感很重要,有時候,大人覺得自己的孩子,哪裡都很優秀,可是孩子的能力卻沒達到。比如有家長要孩子每次語文考試都達到95分以上,但孩子當前的能力,只能考到80分,那就是目標太高,而且這是家長的目標。看看孩子真實的水平在哪裡,結合孩子自己的目標,來設置OK線。

想想我們自己什麼時候會有成就感?一般都是經過自己努力,達成目標的時候。就像目標要跑1萬米,原本跑500米就氣喘、再也邁不動一步,卻定了個明天一定要跑完1萬米,那不是給自己找難受嗎?你沒跑完,肯定會洩氣,也許還會來一句“啊,我真的不適合跑步。”但是如果把目標換成,明天我堅持跑完800米,第二天完成800米的時候,內心是喜悅的,也是有成就感的。經過自己努力,踮起腳尖,能夠得到的成果,這種成就感,也是孩子所需要的。

孩子怯場,家長焦慮,2招讓孩子變得自信

斯賓塞約翰遜博士在他的《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中,分享的“0失手”故事:爸爸陪孩子練習保齡球,在所有球能滾到的地方,全都擺滿了球瓶。孩子練習的時候,從來沒有失手過,最終成為一名出色的保齡球運動員。孩子是在0失手的練習中,體驗到了成就感。

自信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那麼靠什麼累積呢?靠的是通過自己能做到的事,來體驗的。美國心理學家曾研究過,150名有成就的人性格,發現他們都有一種共同的特質,那就是——很自信,不自卑。

孩子怯場,歸根到底,是因為自信心不足,而這是需要時間去累積。


家長能做什麼

我們總說共情,可和孩子做到真正共情,卻很難。家長除了引導孩子,最好是也能認識自己的情緒,可以一起寫情緒日記。通過情緒日記,對孩子的情緒,更能感同身受。

在孩子的問題上,為人父母,很容易變得“好為人師”,努力不評價,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評價孩子的情緒,不評價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識,認清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給自己設置的目標。

孩子怯場,家長焦慮,2招讓孩子變得自信

多去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激發孩子的成就感。怯場不怯場,作為父母,最終希望的是孩子在不斷地成長中,體驗更多,變成一個自信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