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難以承受的充電之輕

電網難以承受的充電之輕

汽車從加油變成充電,交通能源來源將發生巨大遷移。電網能接力石油,承擔起驅動交通的使命嗎?

很多人的意見是,中國電網太強大了,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如九牛一毛,不算什麼。

《電動汽車觀察家》徵詢各方和思考的結論是,目前的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對於碩大的電網而言,確實如同稻草之於駱駝。但稻草日積夜累,負擔加重。而且,負重並非均勻分佈於駱駝的駝背,而是集中於負重最大的部位。駱駝雖大,也將苦於這難以承受之輕。

很多人寄希望於在充電和電網的互動中解決問題,一些儲能新技術的應用也被寄予厚望。


未來究竟會怎樣?

1

全網還無感,

局部現痛點

電動汽車充電,已經挑戰到電網輸配電能力了嗎?

目前完全沒有。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近300萬輛,這一數字是空前的,在全球也是第一。但是相對於中國的大電網而言,充電量還很少。

由於沒有機構公佈總充電量,我們不妨簡單測算一下,並且各項條件都以最大匡量計算。

中國大概有24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假設日均行駛60公里,百公里耗電20度的話,日均充電12度。那麼累計日均充電2880萬度,全年不過105.12億度。

另外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是,作為全國最大的充電運營商,特來電2018年總充電量約11.3億度。特來電目前有12.12萬個充電樁,而全國商用、用戶自用等充電樁77.7萬個,按份額簡單套算,2018年總充電量不過72.44億度。

而2018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6.84萬億度,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也高達9685億度。因此,從整張電網供電來看,電動汽車目前的耗電量幾無影響。

不過,在電網的局部末端,已經出現了一些電力供應不能滿足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情況。

電網難以承受的充電之輕

由於沒有充電樁,一位車主通過家用電源充電(俗稱飛線)


充電建設運營商星星充電,既有公共充電業務,也為車企提供私人車主安裝服務。星星充電研發總經理李德勝說,到現在為止,充電需求對電網影響不大,只有老舊小區有一些問題。“現在高層小區每家配電10kw左右。”在扣除日常的照明空調等家用電器需求後,餘量已經很少,很難為電動汽車充電樁提供容量。

雲度汽車充電業務負責人莊軍鋒也告訴《電動汽車觀察家》,有的小區出現了先到先得的現象:一開始還可以給電動汽車安充電樁,後來發現負荷不夠,就不再允許新建充電樁了。


對於新建小區,雖然國務院曾出臺文件要求停車位必須100%具備安裝條件,但是落實情況不好。“雖然有國家政策,但是沒有具體管理辦法,也有沒有那個部門負責。”莊軍鋒說。在雲度車主中,有60%因為小區供電負荷不足,無法安裝充電樁。

丘隅諮詢執行董事李立理表示,老舊小區的電力設備產權也不一樣,有的是電網公司運營管理的,有的是物業開發商,對於充電需求的響應,不同的開發商態度不一,電網公司也不能深入干預小區。

除了私人充電樁,一些民營公共充電運營商也抱怨,雖然電網公司表態支持充電設施建設,但他們的增容或者接入的需求並不能得到滿足。


李立理說,原因主要是現有供電能力和設施不足,而對於增容需求,電網公司必須從整個城市的電力規劃出發來考慮,另外增容也需要增加投資。李立理曾經在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從事電網研究多年。

2

充電需求將數倍增長

以上都是現狀,未來呢?

一方面,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總量還將高速發展。根據中國的規劃,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當年產銷200萬輛,保有量500萬輛;2025年和2030年,新能源汽車當年產銷佔汽車總產銷比重分別為15%和40%,換算下來分別預計是500萬輛或1500萬輛。

如果樂觀來看,以2025年新能源汽車總保有量達到3000萬輛計算,充電量就將是目前的10倍以上。

另一方面,還要考慮這些車輛的充電模式。根據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 年)》(下稱《充電發展指南》),中國新能源汽車將建立“用戶專用樁為主+分散式公共充電樁”為輔的模型。《充電發展指南》提出,到2020年,全國要建成430萬個用戶專用充電樁和50萬個分散式公共充電樁。

電網難以承受的充電之輕

資料來源:《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 年)》

在這一充電模式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大部分要在用戶的家中完成充電,也就是負荷增加到居民用電上。

結果會怎樣?

充電總量看起來仍然不是很大問題。

再做一個簡單測算:


假設2030年有1億輛電動汽車,仍假設日均60公里,百公里耗電20度的話,日均充電12度,不過12億度電,一年也就是4380億度。而2018年全社會用電量6.84萬億度,佔比不到7%。

不過,考慮到新能源汽車要以家用樁為主,4380億度充電量基本要在城鄉居民用電的份額裡出。2018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9685億度,4380億度佔比超過45%。

45%。聽起來比例已經很大了。電網能為電動汽車增加這些配電容量嗎?

3

增容空間有限

中國電力輸配電網絡,是高壓輸送,逐級降壓配送的模式。電動汽車未來大幅增加的充電需求,如果要通過增容來解決,輸配電系統能否支持?

電網難以承受的充電之輕

發電輸電配電用電模型圖示

杭州伯坦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聶亮,曾在國網系統從事電動汽車運營服務多年。他認為,應對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從發電端、送電端到500kv這段是沒什麼問題的。


“問題在於大城市,到220kv這段負荷就不夠了。中小型城市,220kv這段問題也不大,因為它本身用電量小。但是,再往下,110kv這段問題就大了。我們現在的配電主要是1萬伏和4萬伏,這兩個等級都是110kv這端出來的。在這個地方就會遇到瓶頸。”


他解釋說,110kv電壓等級增容的瓶頸,主要是電力設備需要的土地不夠,線路走廊還行。


配電網到了10kv等級時,新增開關站比較簡單,但是線路走廊沒有。

他認為,在電動汽車充電量不多的情況下,可以用增容來過渡,但大規模增容空間基本沒有,特別是在大城市。

李德勝認為,對於電動汽車新增充電需求,一方面要考慮用電量,“電動汽車充電符合和現在空調負荷差不多。居民用電很大的量也是空調用電。”另一方面要考慮要算同時率,來考慮配電量。由於現在電動車主白天開車出去,在夜間充電,和空調等家用電器的用電高峰疊加。

“增容肯定是要去做的。”李德勝說,但是增容的前景並不樂觀。在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電力通道很窄,已經滿負荷運營,增容難度極大。“很多城市不具備讓鋪設新電纜的條件,另外寸土寸金,變壓器未必都能找到地方來訪。在三四線城市,增容的空間還比較大。

“另外,按什麼來增?相對而言,電器用電量是固定的。但電動汽車充電需求的增幅,什麼時候增容到什麼程度,很難去預估。就像下水道,不能每一年挖開擴容,必須長期來規劃。”

不過,李立理認為配電增容的難度,想辦法是能解決的。包括北京、上海,比如加儲能設備等等,就能解決電能瓶頸的問題。“關鍵還是缺乏可行的商業模式。假如有投資回報的商業模式,就能找到方法。”

4

有序充電、儲能、V2G……

能指望嗎?

在增容難度極大情況下,不少充電運營商、電力企業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

李德勝認為,應當引導電動汽車車主有序充電。星星充電就提出了一項家庭能源管理系統解決方案,把充電樁和家用高能耗電器結合起來,比如空調,相當於充電能源管理,將集中的充電行為分散到負荷不大的階段。


另外,結合儲能的技術,“如果把白天的低谷用電利用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利用場景的,也是解決方案之一。”

電網難以承受的充電之輕

特來電董事長於德翔介紹智能充電網,管理電動汽車群充電


特來電董事長於德翔多年來也一直呼籲,現行充電樁的無序充電必將對電網造成巨大沖擊。由此特來電提出柔性充電概念,也在探索建立群管群控、有序充電的智能充電網。

但是,聶亮認為有序用電、群管群控,都不可能實現。

“消費者不能接受充電安排,憑什麼我只能這個時候充,不能那個時候充?”他還回憶說,2002年到2003年間,全國缺電也缺負荷,也提出了按需用電的概念。但是,首先,排序就沒法排,哪些電力需求應該排在前列?其次,對於電動汽車存量充電需求可以這麼做,但對於增量不行:潛在的電動汽車車主一看這種情況,可能就不買電動汽車了。

此外,行業內外還提出了各種技術或者模式,來試圖解決電動汽車充電難題。

有人提出電動汽車V2G可能緩解電網負荷。讓電動汽車在谷電期間充電,在充電高峰期間向電網放電,給其他電動車主充電提供電力。

但李德勝認為,V2G難擔此任。首先,放電給電網賺一點差價,可能還不夠充放電的損耗。其次,在谷電時間,大家上班,車都走了。而下班後,車都要充電。


他認為V2G的應用場景,只是特殊緊急用電場景,比如道路救援,臨時補電等。

對於V2G,聶亮說,“你上來的電質量不行,功率又小”,對電網有百害而無一利。

有人提出,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給電動汽車充電。但聶亮也認為不可行。“電動汽車充電時,你是有風還是有光呢?都沒有。”可再生能源發電與電動汽車充電需求之間,存在多重錯配,包括太陽能發電電量太小,而電動汽車電量需求大;光伏在白天發電,而電動汽車往往在夜間充電;可再生能源發電往往在邊遠地區,而電動汽車在大城市使用。

如果可再生能源再加一個儲能電池呢?聶亮說,“本來是一套電池折舊,現在兩套電池折舊。技術上可行,商業上也不可行。”

“另外就算這些都可行,電網你要不要接入?如果還得接入,那不是多此一舉嗎?”聶亮說。

5

未來能源補充方式難料

充電總量不大,但是分佈集中在輸配電瓶頸位置,起初問題不大,但日積月累,難以持續。

“目前唯一可行的,就是把負荷集中起來,這樣電網就比較容易調配。”聶亮主張,電動汽車應當以集中充換電為主,私人用樁為輔。


電網難以承受的充電之輕

星星充電的公共充電站


莊軍鋒也認為,最終極的解決方案,很可能是沒有私樁,用大型充電站統籌滿足所有充電需求。“充電技術一直在更新迭代。3到5年內,10分鐘充滿80%肯定能實現。”

集中充換電相當於將充電需求從居民用電轉移到工業用電,將充電負荷從瓶頸位置轉移出來。聶亮說,構建一個電網的話,電壓等級越高的越好構建。“比如構建一個500千伏的,就建在郊外,線路走廊通暢,地方也大。我們假設電池能量密度有提升,如果電池包比較輕了,充好電,用車拉到城市中心地帶的快換站都行。”

聶亮認為換電更有優勢。換電站對於零散的電動汽車電力補充需求而言,就像一個緩衝池。“基本上電力負荷是平的。”因為換電站可以自主調配給換下來的電池包充電的時間。

至於很多人提出的電池包標準不一,無法互換的問題。聶亮認為,這不是重要問題。剛開始不同車企建不同的換電站。電池包的標準慢慢會統一的,市場會推動統一。另外,中電聯也在準備出臺換電標準。

李立理表示,現在個人專屬充電樁佔用7kw的配電容量,雖然大家認為是理所當然,但確實不可持續。

他預測,小區充電會可能會像停車管理一樣,變成統一的事情。

但相對於到公用充電站充電,李立理還是更看好家裡有充電樁的模式。“用戶體驗更好,更符合電動汽車本身的特點。如果有序用電優化管理做好的,本身的成本也會有競爭力的。消費者會願意為他買單。”

李德勝認為,只要具備安樁條件,電動車主就不會去充電站充電,畢竟用自己的樁方便還便宜。“除非北上廣深,沒有選擇,畢竟連車位都緊張,可能公共充電和私人充電樁充電佔比一半一半。對於三四線城市,車位不是問題,另外小區供電條件、增容也相對容易,還會是私人樁為主。”

對於總體的比例,他仍然認為,會有八九成電動車主通過私人充電樁來充電。

不管怎樣,電網雖大,也不要小瞧電動汽車充電之輕。駱駝如果沒有意識到稻草在不斷增加,就有可能被壓垮。(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