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鬆口即鬆口古鎮,在2008年之前我並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在那一年,我網戀了,通過網絡認識了後來成為我老婆的那個她,每每與人說起這件事時都會引來人們帶著驚歎的目光:網戀?好浪漫。其實在現在的網絡時代,通過網絡來遇到自己的另一半,與以前通過書信、電話來認識對方是一樣的,只不過媒介發生了改變而已。

她是一個客家人,在廣東生活多年,最常見到的便是潮州人和客家人,也因此,我知道了在梅州市東北部一個小盆地中有一個小鎮,那裡叫做鬆口鎮。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鬆口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安靜、溼潤與平和。

它同大多數的古鎮一樣,房屋是舊時的樣貌,有些地方還保留著石板路,除了逢年過節在外工作的人們返鄉時,平時幾乎見不到什麼車輛,走在路上便是明顯有別於都市的喧囂,安靜得只想坐下來,品一杯清茶。

也許是緊鄰梅江河,加上位於幽深的盆地內,鬆口的空氣總給人溼潤的氣息,但不是潮溼,而是滋潤的感覺。特別是在清晨,站在梅東橋上,透過朦朧的水汽看著梅江河兩岸高低錯落的古鎮屋舍,偶爾有一艘船在晨霧中搖曳而過,便以為自己融進了一幅油畫之中。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當太陽在屋頂慢慢升起,小鎮迎來了它上千年來似乎從沒有變化過的一天。人們打開房門轉身去市場買菜,但並不再將門關上,也不用擔心會有陌生人不請自進。待回到家後,便有左鄰右舍的人們依在門口同屋裡的人說著話,如果主人已經用過早餐,便會拉出一張椅子或板凳,泡上一壺熱茶來,邀請熟識的人坐下說話,往往很快就會聚起三五人之多,聊著的無非是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長裡短,每當這時,我便在旁邊靜靜的聽著,感受著古老平和的質樸。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如今的鬆口默默無聞,但它也有過無比輝煌的過去。它曾是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自古便有著“鬆口不認州”的說法,這裡的州指的是嘉應州。那時鬆口人對海外的通郵、通航、通商均不用經過嘉應州城,海外信件的信封上只要寫著“中國汕頭鬆口轉某村某人”,信件便可經汕頭港直轉鬆口,可見當時鬆口的地位之高。

一個小鎮的地位居然大過州城,自有它的過人之處。蓋因鬆口地處閩粵贛三省交匯處,水陸方便,歷史上便是商貿重鎮,曾是廣東內河港第二大港口。人們常說下南洋,鬆口不僅是客家先民由閩遷粵的始居地之一,更是明末以後粵東、閩西、贛南等地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現在的火船碼頭還基本保留著舊時的模樣,只是再沒有了當年來來往往的船隻和人潮湧動的熱鬧景象。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鬆口鎮歷經千年歲月孕育,有著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山歌之鄉”的美譽。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先民原是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從唐宋時期開始,他們大量南遷。當客家先民來到如今這片大本營時,被其他民系視為外來人,即“客人”,而這些離開中原故土,南下遷移的漢人也自稱為“客”,寓為客居他鄉之意,古代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亦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這便是客家人稱謂的由來。

梅州是全球客家人最大的聚焦地和衍播海外的出發地,現有700多萬華人華僑分佈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鬆口鎮目前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則有18萬多人,分佈於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建制早於梅州,有著千年歷史的鬆口古鎮,保存著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隨處可見文物古蹟和天然風景。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梅東橋。

如果要找一處能夠拍攝鬆口鎮風貌的最佳地點,可能非梅東橋莫屬了。

這座由海外華僑捐資修建,凝聚著他們思鄉之情的橋全長265米,寬9米,1935年動工,後因受到日本侵華戰爭影響,與僑胞聯繫中斷而停建多年,至1946年續建,1950年1月建成。

站在梅東橋上,憑欄遠眺,鬆口鎮沿河風光盡收眼底,右邊是一排沉澱著歷史印記的古老建築,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入河的階梯自然穿插其中,右邊則是孕育了無數英雄兒女、承載了無數奔波聚散故事的梅江河,河水緩緩不息,偶有輕霧瀰漫其上,小船悠悠。舉起相機,甚至不需要構圖,隨手一拍便是如明信片似的歲月風景。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老街。

從梅東橋拾階而下,便進入十字街老街。如今的鬆口仍然保留著眾多的古民居建築,由於它也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因此這裡又深深的刻上了南洋文化的烙印。街道便屬於中西結合的風格,早在清末明初時便出現了洋樓建築,以致於鬆口在當時被冠以“小香港”的稱號。行走在古老的街道上,滿目古色古香的建築次第展開,簷下站著面目慈祥的老人安靜的看著你走過,彷彿正穿過時光的長廊,回到了那悠遠而厚重的歷史裡。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元魁塔。

到了鬆口不得不去的地方之一還有元魁塔,沿山登高望遠,在山頂便是始建於明朝1619年的元魁塔。古塔沖霄而起,意高氣昂,塔高九層,是樓閣式磚石塔,有樓梯沿牆壁築於磚牆上,僅容一人上下,每層有對開的四個石窗通過迴廊通向外面,站在廊上向外觀望,頓現豁然開朗之感。只見涼山蒼鬱,梅水茫茫而過,白雲悠然,舟楫穿梭,真是美景如畫。

300多年來,元魁塔一直矗立在梅江河北岸,華僑出洋乘船,必經此塔之下,離鄉背井的人們,每至此地也都會不約而同的仰望它的雄姿,依依不捨而去。多少年來,這座象徵著家園的古塔一直深深的立在海外赤子心中。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圍龍屋。

有客家人的地方必有圍龍屋,它也叫圍屋或客家圍,是客家三大民居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也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標誌之一。

為防外敵或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都聚族而居,將房屋建成了環形的全封閉結構,只留中家正門進出,逐漸形成了圍龍屋、五鳳樓、走馬樓、四角樓等建築形式。

鬆口最古老的圍龍屋“圍裡”建於宋末元初,可惜現在僅存門樓和部分遺址。最大的圍龍屋“世德堂”建於明末,半圓形的獨特結構加上保存完好,至今尚居住著十幾戶人家,均為世德堂修建者李氏的後裔。諸如其他“古秀階”、“承德樓”、“百壽樓”等,已成為客家建築文化的活教材。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松江大酒店。

松江大酒店坐落於鬆口古街,正對火船碼頭,由廖子君先生於民國21年建成,為中西合壁式的五層建築。得天時地利之便,松江大酒店當年曾是閩粵贛最有名的酒店之一,無數華僑由鬆口碼頭坐火船下汕頭出南洋,或由南洋回國探親時,都要在松江大酒店住一宿,因此這裡是華僑離鄉的第一站,也是回鄉光宗耀祖的落腳之地,見證了無數悲歡離合。蔣介石、鄧穎超、何應欽等當年的風雲人物也曾與松江大酒店有過交集。

無奈歲月變遷,繁華早已被雨打風吹去,曾經松江大酒店的光輝早已流散在時光的長河裡,現在只能從米黃色的牆壁、硃紅色柱子和巴洛克式外廊之中,依稀見到當年的氣派。

如今,松江大酒店已按原貌修葺一新,作為鬆口華僑文史實物館,向來往的遊客展示百年客僑民俗文化,更從中一窺鬆口曾經的繁華富庶。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

沿著松江大酒店再向上行,經過一排充滿古韻的臨街店鋪,便可看見於2013年10月13日正式落成的“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這是中國大陸唯一的移民紀念廣場,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包括中國移民紀念碑、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兩部分。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合發起了旨在紀念海外華人的“印度洋之路“項目,先後在世界多地建設了移民紀念項目。鑑於全世界客家人的影響力,也為紀念19、20世紀離開中國前往印度洋群島的中國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擇梅州作為客家人移居海外的原鄉,選址在梅州市鬆口鎮建設移民紀念碑,並以此作為”印度洋之路“項目的收官之作。

移民紀念廣場的建立既是對梅州作為客家人移居海外原鄉的紀念和印證,更是海外華人尋根溯源的象徵,也是客家人的心靈迴歸區,將世界各地客家人的心更緊密地聚焦在了一起。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中山公園。

1918年孫中山先生親臨鬆口鎮組織同盟全,為了紀念這一革命業績,當時的鄉賢丘哲、張作新等發動華僑和本地熱心人士,於1933年興建,它是全國少有的著名鎮級公園。

如今公園裡有洛陽橋、劉胡蘭塑像和密庵亭等。在密庵內保存著《旌義狀》及抗戰時期重慶國民政府蔣介石、於佑任、陳立夫、林森等人給梁密庵先生的題詞。

每到過年時,中山公園便會進行客家山歌的對唱,往往吸引大批人們前去觀看,懷念逝去的歲月。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鬆口鎮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所在的區——梅縣區,不僅孕育出葉劍英元帥,而且湧現出了200多名英雄將領,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勞。

走在鬆口古老的街道上,耳邊是溫柔的風聲,眼前是歷史的印記,撫摸著斑駁的牆面,便情不自禁的感慨萬千:

客家文化鬆口傳,

人文錦繡入畫卷。

歲月千年志不改,

故土情懷心中全。

家鄉文化印記——鬆口·客家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