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D连载教学之D1小组组建实施?

曾经参加一个版权认证讲师的课程,在培训的现场,老师说:我们这次培训需要分小组来PK。哪个小组优胜的话,我们单独奖励他们小组一套资料,但是你们需要先以桌为单位组建你们的小组。

接下来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以下事宜:

  1. 选出组长,分配组员职责;
  2. 讨论出你们的团队名称;
  3. 讨论出你们的团队口号;
  4. 按照要求在助教发给大家的A3纸的左侧画出团队LOGO,在右侧写出以上的内容;
  5. 15分钟内完成,并且选一个人来汇报。

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的开始了,15分钟以后轮到第一组成员开始分享。在分享之前,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请问各位如何理解团队?

有同学回答:

  • 有共同的目标;
  • 职责分明;
  • 相互协作;
  • 有充分的技能;

老师又发问了,请问海盗有没有以上的特征呢?

大家仔细一看,顿时傻眼,我们来分解一下海盗如何对应以上的原则:

  • 有共同的目标----海盗有共同的目标,劫持商船,索要赎金;
  • 职责分明---海盗分工明确,有开枪的、有开船的、有登船的.......;
  • 相互协作----海盗相互协作,登船的时候有人掩护,上船后互相接应;
  • 有充分的技能---海盗虽说比不上专业的特种兵,但是爬船、开枪等技能对付商船绰绰有余。

那么,请问海盗是团队吗?显然不是,我们称他们团伙!

为什么同样两者都满足原则,但一个是团队一个是团伙呢?

区别在于:

8D连载教学之D1小组组建实施?

从解决问题来看区别:

8D连载教学之D1小组组建实施?

综合以上,团队和团伙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在我们进行问题解决之初的小组组建时,是建立团队还是团伙呢?

很显然是建立团队。

那么按照以上的原则,建立团队在选择人员的时候如何进行呢?

  • 选择人员的职位越高越好吗?
  • 选择人员的部门越多越好吗?
  • 选择的人数越多越好吗?
  • 究竟哪些部门需要参加?
  • 解决问题的中途可以进行人员调整吗?
  • 人员的职责如何划分?
  • ......

以下几个场景是笔者在日常培训工作中的所见:

场景一:

曾经有位朋友在公司内部做采购,一次喝茶的时间聊起公司内部的8D。

他说他有一件非常苦恼的事情,需要我给他指点一下迷津,他觉得都不合理,但是却找不到正当的理由去回绝。笔者非常的好奇。

他说:由于我们这几年业务发展非常快,业务发展快带来的质量影响也是较大的,质量问题带来越来越多的客户投诉,只要客户投诉就会写8D报告,每次8D一启动,我作为采购就被列入小组的成员,但是当我加入小组以后发现自己的存在感非常低。我说为什么呢?

他继续说:每次我也觉得出现质量问题应该是跟我脱不了干系,因为材料是我买的。

但是往往会出现以下的场景:

1、 他们在讨论初期的现象时,我插不上话;

2、 他们在说原因的时候,

  • 如果说的是公司的检验、工艺、生产过程等原因的时候我插不上话。
  • 如果说到原材料的时候我也不一定插上话。因为如果是供应商制程不稳定,可能SQE需要说明。
  • 如果是材料规格选错了是研发的问题。我发现只要我按照要求把产品买回来了,没有延误交期、没有买错产品。我好像参与度真不高。

3、 讨论措施的时候,如果是工艺、设备、技术等问题我插不上话,如果是供应商过程不稳定那需要SQE去评审,如果是材料需要更换,或者选择新的供应商也是在解决问题的后期我才有参与感。

4、 我每次跟小组组长说,我能不能前期不参加,在合适的时候再参加。或者你们出来措施我执行就好。但是组长每次都说,我不确定是否有你的原因或者措施是否需要你,你需要全程参加。

他说自己每次很不情愿,但无法拒绝,所以每次都是别人在讨论,他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情,等别人说会议结束他就起身走人.

• 他可以先期不参加吗?可以!

除非前期明确说明材料问题。

•小组成员可以后期参加或调整吗?

可以!随着问题的改善的不断推进,可以调整部门、岗位等。

场景二:

曾经去一家公司做改善培训和辅导,企业拿出了不下10份改善报告,笔者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十份报告上面写的小组成员不是部门经理、就是部门副经理,最小的职务是主管。

问企业的质量经理:为什么每个部门参与的小组成员都是主管呢?

质量经理回答说:这也是无奈之举,我们让部门经理参与就是想让事情能够得到解决,只要是部门经理参与,那么这个事情我只要追经理就好了。

我说:您确保他们都会去做实际的分析、做实际的改善?

质量经理说:我不管,他自己去安排........

我再问:部门主管究竟是管理的还是直接解决问题的?

质量经理回答:我不管,我只要参加就好。

• 小组成员职位越高越好吗?

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就好!

• 小组成员该不该是直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呢?

该!因为只有最直接,最接近现场的人员才是最熟悉问题的人。

场景三:

在浙江的某家企业进行8D的培训,在培训的现场,企业的质量经理拿出几份8D报告,让讲师给他们分析并提建议。

忽然一个学员说:老师等等,麻烦帮我把刚才的几份报告再点开一下。

接下来的一幕非常滑稽,该工程师说:谁把我的名字写在上面去的,为什么每份报告上都有我的名字。

质量经理笑着说:你的能力最强,不写你写谁?。

• 小组成员能力越强越好吗?

不一定!合适就好,解决问题的对应合适即可。

• 小组成员需要有劳动负荷区分吗?

当然需要!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度的,只有合适的工作量才能确定他的工作效率,才能赋予他最合适的职责。

根据以上几个场景及后续的提问,我们不难看出:

  1. 选择人员合适就好
  2. 职责划分明确事宜;
  3. 人员的组建是会变动的;

.......

那么究竟多少人数比较合理?

我们一般推荐初始4-10人,根据问题的负责程度来确定。

如果太多不一定利于分析,太少可能会不利于团队协作。

总之合适就好。并且随着改善的推荐,小组成员是可以变动和调整的。

曾经参加一个培训,老师问团队成员为什么至少三个以上。

腾讯的学员说当然可以:您看微信建群两个人无法建群,必须三人;

老师再问:团队可以调整吗?

腾讯学员回答说当然可以:您看群主可以踢人,哪怕踢完剩自己一人,但群还在,可以拉人进来继续讨论........

那么小组建立究竟应该怎么做呢?笔者的建议如下:

8D连载教学之D1小组组建实施?

从上图可以看出,您需要选择以下的内容:

部门

确定一下究竟哪些部门该初期介入,如采取紧急措施和临时措施的部门应该先期介入(比如产品发生在客户的车间,那么仓库/物流可能就需要介入了);哪些部门在后期需要介入,这个可以是后期调整(比如培训的介入、设备改进的介入等)

岗位

选择最合适的岗位人员,不一定是主管,也不一定是高级工程师,有时候操作工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总之,合适就好!

姓名

这是为了便于识别。

职责

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您找成员来干嘛,比如质量工程师,找他来分析失效原因?还是修改检验方法?还是工艺改进协助?.......

明确职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然,您要加上公司的电话、邮箱等完全没有问题。一句话,您高兴就好。

下期我们接着聊问题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