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端平城鄉教育資源“一碗水”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實現兩基”到“均衡發展”,從學校的“低矮瓦房”到城鄉的“最美建築”,從“全面改薄”到“破解大班額”,從教育經費保障到教師的待遇提高……

近年來,臨沭縣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總體目標,圍繞“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的決策定位,推進教育優先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改革,改善辦學條件,精準施策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端平城鄉教育資源“一碗水”,為每個城鄉孩子創造公平均等的受教育機會。

加大財政投入

破解“城校擠村校破”

嶄新的教學樓,寬敞的大廳,現代化的教室,9月3日,投資7500萬元的臨沭縣第六實驗小學投入使用,該校設有小學教學班36個,幼兒園教學班18個,可容納學生2300人。與此同時,學校還配套建設了圖書室、閱覽室、舞蹈室等30多個功能教室,建有300米標準塑膠跑道,是該縣目前設施設備標準最高、最全的小學之一。這得益於該縣在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支持的基礎上,以解決大班額和全面改薄為抓手,不斷加大地方資金的投入力度,建設適應城區和農村教育需要的硬件體系,破解“城校擠村校破”局面。

擴充教育容量,拓展城區優質教育資源。該縣在城區新建北城實驗學校、縣第二實驗小學等7所學校,進一步完善城區周邊鄉鎮學校網點佈局;改擴建縣第一實驗小學、臨沭街道第二小學等4所學校,新增建築面積14.3萬平方米、教室227口,增加學位10565個,城區各學校班額顯著下降,有效緩解了城區大班額問題。

提升農村辦學條件,補齊農村義務教育短板。在農村中小學大力實施校安工程、校舍維修改造工程、標準化建設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工程、鄉鎮中心校建設工程,投資1.2億元,推動建設全面改薄項目22個。改建校舍面積7.8萬平方米,並配備圖書、教學儀器、交互式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室等教育技術裝備,有效實現了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和提升。

均衡教育資源

縮小城鄉差距

彌補城鄉教育的“鴻溝”,除了硬件上的改善,還需要軟件上的提升。為確保城鄉師資均衡,臨沭縣通過推行支教、城鄉交流等形式,推動強校與弱校、城區校與農村校的教師交流輪崗,促進師資均衡。

今年新學期,臨沭縣又選派了87名城鄉教師進行交流任教,全面提升農村薄弱學校的師資水平。該縣一方面依照“教師自主申請、學校審核推薦、教體局綜合權衡”的原則,充分考慮農村學校急需的學科教師與選派支教教師的業務素質,從縣直學校選取12名教師到農村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學校支教,促進教師由優質學校向薄弱學校合理流動。另一方面,鎮街學校選派75名“臨沭縣名師培養‘十百千工程’”教師,到駐城學校進行培訓鍛鍊。通過城鄉教師交流任教,聽課、上示範課、評課等方式,開展結對指導及校際間交流活動,逐步提升薄弱學校的教師素質,促進學校均衡發展。

推進優質均衡

提升教育發展內涵

臨沭縣不斷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在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同時,更加註重提升教育發展內涵,以質量助均衡,以特色促發展,實現教育質量整體優化。

以質量助均衡。臨沭縣持續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組建了城鄉教學共同體,形成教學研究、課程改革、教育管理、資源配置、督導評價“五位一體”機制,城鄉學校辦學水平差距逐步縮小,辦學質量明顯提高。

以特色促發展。臨沭縣全面推進校園文化藝術節、師生同操同唱同閱讀、課本劇展演等活動,同時充分利用獨特的文化資源,將柳編、莫氏絨繡、麵塑、剪紙等多個民間藝術品種引入20多個學校,教育更加個性化、特色化,形成了“一校一亮點、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嶄新局面。

臨沭:端平城鄉教育資源“一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