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什麼被殺?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是他自己不懂進退

周昌到趙國任國相,更多地是劉邦為了日後保護趙王劉如意所提前佈下的重要棋子。

但當週昌抵達趙國之後,卻發現了一件天大的事情:趙國的軍事長官陳豨養著大批的賓客,其數量之多,令周昌感到害怕。

於是,周昌向劉邦彙報了陳豨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

豨還之代,周昌乃求入見。見上,具言豨賓客盛甚,擅兵於外數歲,恐有變。——《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韓信為什麼被殺?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是他自己不懂進退


臣子之所以會與皇帝發生矛盾,大多是因為臣子想擴大自己的獨立勢力。

臣子想要擴大獨立勢力,通常有兩種方法:

一、經營自己的家族勢力;

二、培養自己的私人力量。

如果某位臣子能夠做到這兩點,即使他沒有裂土封王,也會擁有類似的權力。

當皇帝賦予某位臣子極大的權力時,謹慎的臣子一定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內心深處隨時都會感到一股說不出的恐懼感。因為,如果臣子的勢力太大,皇帝一定會睡不著覺的。所以,當這位臣子的權力達到一定階段之後,他一定會主動削弱自己的權力。

當皇帝賦予某位臣子極大的權力時,野心勃勃的臣子一定會不動聲色暗自竊喜,內心深處隨時都會湧出一股說不出的興奮感。因為,他認為自己可以藉此發展自己的獨立勢力。所以,當這位臣子的權力達到一定階段之後,他一定會想方設法地繼續加大自己的權力。

哪種選擇更符合臣子的利益呢?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真正有理性的臣子,一定會在這種矛盾的兩極之間找到平衡點。

韓信為什麼被殺?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是他自己不懂進退


當劉邦任命陳豨為趙代兩地的軍事長官時,陳豨一度也感到恐懼。因為趙代地區處於抵抗匈奴的前沿,漢帝國的大部分精兵雲集於此。陳豨成為這個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就意味著他在軍隊的勢力獲得了大幅度增長。

當陳豨向淮陰侯韓信辭行時,韓信告訴陳豨:你是皇帝最親信的臣子,駐守在精兵雲集的地方。假如有一個人說你叛變,皇帝不會懷疑你;假如有第二個人說你叛變,皇帝就有可能會懷疑你;假如有第三個人或第四個人呢?老弟你性命難保啊!

韓信為陳豨做的分析合情合理,無論是“三人成虎”還是“曾參殺人”,說的都是一個意思:謠言可怕。

當陳豨擁有了如此巨大的權力之後,無論他有多麼忠誠,劉邦都難免會猜忌他。而做事從來都是“不做不錯,多做多錯。”一旦陳豨對於某件事情處理得不恰當,一定會有小人跳出來挑撥他和皇帝的關係。屆時,陳豨的結局應該不會太美妙。

可現在的問題是:陳豨已經獲得了任命,他應該怎樣避免這種結局呢?

從結果來看,陳豨選擇成為一位野心勃勃的臣子,因為他最終叛亂了。

九月,遂與王黃等反,自立為代王,劫略趙、代。——《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韓信為什麼被殺?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是他自己不懂進退


此時的陳豨,已經爬到了讓皇帝猜忌的位置,但也是大權在握的位置,他並不甘心就此退縮。

韓信看懂了陳豨的態度,就繼續勸說陳豨:你在外面努力擴張勢力,我在中央政府給你當內援。如果皇帝不敢動你,那一切都好說;如果皇帝敢不服,咱倆就聯手,鬧他個天翻地覆!

聽到韓信的這番說辭,陳豨內心是如何打算的呢?此時的韓信是落地鳳凰不如雞,我估計陳豨未必相信韓信能控制中央政府,但對於陳豨依然滿口答應了韓信。對於陳豨而言:只要韓信能夠把中央政府攪得一團亂,自己就有希望從中漁利。

聽到陳豨的這番表態,韓信內心是如何打算的呢?此時的陳豨位高權重,我估計韓信是想借勢而為。只要陳豨能夠成氣候,韓信完全可以打著維護功臣集團利益的旗號,重新改組帝國,瓜分天下。屆時,韓信就有希望奪回失去的楚國。

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韓信為什麼被殺?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是他自己不懂進退


後世很多讀者都認為:韓信的謀劃是異想天開,絕無成功的可能性。

從後世眼光看,這樣的說法當然是對的,但他們忘記了韓信所處的時代。

在韓信的那個時代,當項羽雄霸天下時,劉邦只能蜷居漢中,如果人們不知道後來的歷史,誰會相信劉邦可以打敗項羽呢?

在韓信的那個時代,當陳勝帶著九百人在大澤鄉振臂高呼時,如果人們不知道後來的歷史,誰會相信陳勝可以把秦帝國弄得土崩瓦解呢?

那是一個夢想大過天的時代,也是一個野心家前仆後繼的時代。

韓信為什麼被殺?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是他自己不懂進退


韓信與陳豨的密謀有可信度嗎?誰也不知道。但從情理考慮,他們有這種密謀也不奇怪。

後世很多讀者都認為:韓信坐擁楚地時不造反,現在成為淮陰侯卻天天想這事,實在有些不合情理。說這種話時,我們應該反過來想一下:韓信坐擁楚地為王時,他會認為自己的報酬與功勞成正比;等韓信被貶為淮陰侯時,他會認為自己的報酬與功勞不成正比。

而韓信又是一個不懂進退的人。在心態失衡的時候產生叛亂的念頭,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如果韓信是一個懂得進退的人,他也應該向張良、蕭何學習,而不是追求什麼裂土封王。裂土封王雖然美好,但它卻是引禍上身的根源。

韓信為什麼被殺?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是他自己不懂進退


想當年,陳嬰(秦末梟雄之一)擁有數萬軍隊,屬下們紛紛勸他勸他稱王。陳嬰很心動,但他的母親勸他,不要做這種自不量力的事。陳嬰還算聽話,於是放棄了稱王的打算,先投項梁後投劉邦,享受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

陳嬰的孫子娶了漢武帝的姑姑(也就是長公主劉嫖,漢武帝能當太子,長公主劉嫖出力甚多);陳嬰的曾孫女是漢武帝的皇后,也就是傳說中的阿嬌(金屋藏嬌這個典故的主人公)。

如果陳嬰也像韓信一樣,念念不忘地要裂土封王,結果會這樣?估計不會比韓信的結局強多少。

當一個人人處在十字路口時,常常會有兩種矛盾的選擇:一種是挑戰,一種是退縮。

退縮未必是錯,挑戰未必是對;反過來說,退縮未必是對,挑戰未必是錯。因為,任何選擇都有成功者,任何選擇也都有失敗者。

堂邑。以自定東陽,為將,屬項梁,為楚柱國。四歲,項羽死,屬漢,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為王壯息,侯,千八百戶。復相楚元王十一年。(高祖)六年十二月甲申,安侯陳嬰元年。——《史記》·漢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韓信為什麼被殺?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是他自己不懂進退


韓信攻佔齊國之後,他可以選擇繼續像蕭何、曹參那樣,做一個純臣。可他選擇了逼迫劉邦,劉邦違心地封他為齊王。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他還可以選擇像張良那樣,擺出一副功成身退,求仙問道的世外高人模樣,徹底遠離政治漩渦。但很顯然,韓信沒有這樣超然。

韓信總是一副鬱郁不得志的樣子,跟樊噲等人相處都覺得丟人。再翻開韓信的履歷:出賣酈食基、誅殺鍾離昧。這更讓人感覺:韓信在關鍵時刻,做事情是絕對沒有下限的。

對於這樣一個人,如果他不願意低調做人,那誰也救不了他。

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韓信為什麼被殺?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是他自己不懂進退


也許有人奇怪,韓信與陳豨的密謀,是如何洩露出去的呢?

假如真有此事,他們的密謀一定會洩露,不洩露才奇怪。因為陳豨在召開自己系統內的高級會議時,一定會透露相關的內容,為屬下打氣。而韓信在召開自己系統內的高級會議時,自然也會透露相關的內容,為屬下打氣。

後世很多讀者都認為:韓信是被冤殺的。但我們必須得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公元前201年,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呂后殺死,他在淮陰侯的位置上生活了五年。

從一些具體的事例看,韓信在中央政府一直擁有著較高的地位。比如,樊噲仍然以尊貴的禮節拜見他;比如,當呂后與蕭何接到韓信會造反的密報時,他們都相信有這種可能性。可見韓信不是什麼閒散人物,否則呂后與蕭何干嘛這麼緊張呢?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韓信為什麼被殺?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是他自己不懂進退


我希望大家明白一點:在漢初被誅殺的大多數都是裂土封王的諸侯,而功臣們大多都得了善終。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只能算功臣,他之所以會死於非命,顯然有著足夠的原因。

劉邦接到了周昌的彙報之後,立刻開始對陳豨進行限制和打擊,而陳豨也不出意外地選擇了造反。

只是苦了困在都城的韓信,被蕭何騙進宮,又被呂后殺死,一世梟雄以這種結局收場,令人唏噓。

韓信為什麼被殺?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是他自己不懂進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