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霞:用版畫藝術描繪中國新時代

沈春霞:用版畫藝術描繪中國新時代

首屆印象派國際美術大展賽組委會​主席安娜向沈春霞女士頒發金獎證書​

(記者:許順喜)她筆下的版畫透出一種中國傳統美學的意境,或閒適,或清涼,或喜慶,或傳統,寥寥幾筆,卻意味深長;她的版畫作品在不斷創新,用新時代的版畫藝術方式表達著中國意境;她崇尚簡單、自由、散淡的生活,卻又仰望古人,渴望在藝術上追求平淡、天真。她就是我國著名版畫家沈春霞。

沈春霞:用版畫藝術描繪中國新時代

我國著名版畫家沈春霞

“我很喜歡錶現力強、視覺張力大、精神性強的作品,我認為一個藝術家最主要的是要畫自已真正想畫的東西,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我向往安靜簡單的生活,起碼想在心中有一片靜土,現實中做不到,也希望在作品中實現一二,我不敢說藝術是我生命的全部,但可以說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種如影隨形的關係。”沈春霞接受記者採訪採訪時說。

沈春霞:用版畫藝術描繪中國新時代

沈春霞版畫《青花系列》​作品

版畫在當下中國已經不是一個畫種的概念,在對當代藝術及藝術家的影響上,在高等美術教育教學中,版畫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沈春霞的版畫在國際藝術交流上多次獲獎,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同時也為版畫公共教育及普及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她始終保持藝術上的獨立和自由,作品用色大膽、造型誇張、有極強的精神指向性,融合的是一種中國的精神,中國的氣韻。

沈春霞:用版畫藝術描繪中國新時代

沈春霞版畫《新妝系列》​作品

當問及沈春霞如何看待藝術與生活時?她告訴記者,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們必須用藝術來拯救靈魂,生活和經驗是藝術的素材,當你以為藝術可以結束我們的空虛時,只能不斷地進行新的創作。藝術是生命和創造力的原始動力,生活是多彩的,生命也是豐富的,可以厚重也可以輕鬆,每個人思考的層面和生活的閱歷不同,創作的作品也會有所不同。

沈春霞:用版畫藝術描繪中國新時代

  沈春霞油畫作品《咱家的中國夢》​


沈春霞:用版畫藝術描繪中國新時代

沈春霞版畫作品 《新妝系列》​榮獲國際金獎

常言道“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沈春霞的版畫藝術作品裡承載的是她多年的文化修養與積澱。她生活在中國文化的土壤裡,所受的教育或多或少都烙下了“中國”的印記。因此,她很多獲獎作品中都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體現了弘揚民族文化自信的內涵,更重要的是這些版畫作品它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價值相融合的藝術。

沈春霞:用版畫藝術描繪中國新時代

 沈春霞油畫作品《萬物生》​

中國當代著名畫家、藝術教育理論家楊力舟曾這樣評價沈春霞:“春霞筆下的荷花很多,她將荷與鞋,以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完美結合起來,形成和諧美好的畫面,形態各異地表達著始終如一的情懷,恰如小腳鞋與中國傳統女性之堅忍之間的關係,荷花所寓示的“出淤泥而不染”之高潔品格、荷花綻放時香送十里的自在情懷,都在沈春霞筆下,渾然天成,自然一體。在沈春霞的藝術創作理念中,以遊戲的心態認真來做,是其鮮明特質。她始終在追求一種好玩。由是,毫不掩飾的歡喜、蓬勃的生命力,成為她作品的“元氣”,讓人領悟到超越技巧與手段的另一種美感,不論你懂不懂藝術,都能讀到這份歡喜與生命力。而這,正是藝術之核心要旨。因此可以說,春霞是天生的藝術家。”

沈春霞:用版畫藝術描繪中國新時代

沈春霞版畫作品《青花系列》​


沈春霞:用版畫藝術描繪中國新時代

沈春霞油畫作品《花季》​

每一種藝術都有她發生和生長的土壤,在世界當代版畫藝術領域裡,沈春霞的版畫藝術所體現的就是一種嚮往,一種情結,一種中國的精神。她的思想就像紮根在文化的沃土中,在筆紙間慢慢開出花結果,在展示東方版畫藝術之美的同時,也展現了中與西、古與今的完美藝術融合。

沈春霞:用版畫藝術描繪中國新時代

沈春霞版畫作品 《新妝系列》榮獲國際金獎後與大展賽組委會主席安娜合影留念​​

沈春霞 女,生於江蘇淮安,長於金陵,師從中國當代著名畫家、藝術教育理論家楊力舟、王迎春,王仲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市通州區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當代名家畫院副院長。2015年10月參加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十二屆在青州展出,11月上海展出;2016年3月應邀參加中國“十全十美”女畫家赴歐辦展、作品在德國柏林文化中心展出;2016年8月12日版畫《看似遺忘》在白俄羅斯參加“世界美術大賽”榮獲金獎;2017年5月參加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十四屆在保利展出;2017年8月版畫作品《新妝系列》參加“首屆印象派國際美術大展賽”在法國舉行並榮獲金獎,這是國際美術大展中國女畫家版畫類唯一的最高獎獲得者。其作品多次被《美術報》、《中國書畫報》、央視書畫頻道、青州電視臺、江蘇電視臺、新華網、健康導報新聞網、人民網、中國網、新浪網、搜狐、網易、人民資訊網、中國周易新聞網、中國食品報網、環球文化藝術網、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等報刊網絡媒體報道,很多優秀作品被國外元首、大使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收藏。責編:李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