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登龍橋

“又一里,過接龍橋。疊石塘中,以通南北,乃堤而非橋也。於是居聚連絡。又西一里,由貴縣東門抵南門。”-----《徐霞客遊記》‍

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徐霞客正是通過登龍橋進入貴縣內城。當時的登龍橋稱作接龍橋,是壘石於塘中,是東湖各大小水塘的堤壩而非橋樑。據此,登龍橋的前身-接龍橋最遲已於明代晚期出現,是連接東湖與內城的南北通道。‍

記憶中的登龍橋

說起登龍橋,不少老貴縣就會想起曾經屹立在東湖東南岸邊岸堤的那座風雨亭。隨著東湖周邊的居民建房,儘管昔日的登龍橋已被自建房淹沒,但登龍橋這個名字卻伴隨著貴港城市發展而繼續存在。‍

登龍橋村是貴港市區的城中村,是因村中的門樓而得名。這就是登龍橋門樓。而本地的不少居民表現了對歷史文化遺存驚人的漠視,登龍橋亭破敗不堪,陳句書寫的“東湖”“梁孝子裡”碑刻亂棄於湖邊爛泥及村邊地上。村中的環境也是破落不堪,破垣殘壁隨處可見。

登龍橋,清雍正年間始建,用青白石砌成,橫亙於湖之南北,長約90米,寬3.5米,狀如水上蛟龍,連接登龍橋村,故稱登龍橋。光緒四年(1878年)重修,1990年又重修,原立於橋頭的《東湖》碑刻2003年在對岸發現。

登龍橋中間建有通道涼亭一座,舊有“水從白玉環中過,人在青龍背上行”碑刻聯句。遙想當年蘇東坡被貶海南島時路此地、在東井井沿上題“東湖”二字,後東井被塞、井水氾濫,東坡題字遂淹沒於水下。讓人十分遺憾也。清乾隆年間,知縣石崇先在南北橋門上各書“登龍勝蹟”和“東井名區”題額。登龍橋建成,成為當地兵家必爭之地。1861年6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回師貴縣,重兵把守登龍橋,令前堵後追清兵望而生畏。太平天國後期,大成國建章王黃鼎鳳多次攻佔貴縣,也每次重兵把守登龍橋,以橋作咽喉,15年間,先後殺死前來圍攻的清朝知州、知縣、總兵、團總等官兵數以千計。

記憶中的登龍橋

歷史的風煙散去,登龍橋依然無言地橫亙在東湖上,它見證了東湖的興衰,紀錄了歷史的風風雨雨,在橋上漫步,不禁讓人感觸多多,現在整治東湖是時候了,復興東湖文化是時候了。如今的登龍橋已經淹沒在自建房中,為什麼城市象徵的古蹟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