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件青铜器没人要,清华大学专家带回北京,摇身一变成为国宝

导读: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在香港的一个古董市场上,偶然出现了一件青铜器。从外表上看,这件青铜器锈迹斑斑,应该曾经长时间埋在地下,近几年由于某些原因才得以重见天日。在琳琅满目的珍贵展品中,这件品相“丑陋”的青铜器并没有人注意,久久无人问津。

香港一件青铜器没人要,清华大学专家带回北京,摇身一变成为国宝

当时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正巧在收集馆藏文物,为了这次香港之行,他们特意请来了国内著名的青铜器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看到这件青铜器的第一眼,李先生就认出了这是一件青铜盨(xǔ),是商周时期举行祭祀活动时,用来盛放稻米等粮食的礼器,距今最少有三千年的历史。

李先生根据多年的鉴定经验,判断这件青铜盨肯定是一件真品。走近查看之后,发现在青铜盨内部斑驳的铜锈中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个铭文,虽然不能判断是什么意思,但仿佛蕴含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信息。于是李先生立刻让随行人员将它买下来,带回了北京。

香港一件青铜器没人要,清华大学专家带回北京,摇身一变成为国宝

回到北京的实验室之后,专家首先对青铜盨进行了细致的测量,发现这件盨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随后,专家开始用特殊的手段对青铜盨进行了细致的清洗,直到此时,它才向世人展示了精美的面貌。

它的全身布满凤鸟纹饰,一共有12只,全部造型优美,做工精良。凤凰尖喙,有冠,身小而尾长。专家介绍说,周人崇尚凤凰,将它视为吉祥之物,所以经常在青铜器上雕刻凤纹。根据这一特征,专家推断这件青铜盨的铸造年代应该是西周中期到西周晚期。

香港一件青铜器没人要,清华大学专家带回北京,摇身一变成为国宝

在对内部铜锈清理完成之后,青铜盨底部露出了整整98个铭文,震惊现场所有人。因为文中“遂公曰”三个字,这件青铜器被最终命名为“遂公盨”。98个铭文整齐的排列在内底,字体优美,连续匀称,应该出自同一位工匠之手,被誉为“金文之最”。

经过专家解读,98个铭文证实了“大禹治水”并不是远古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在已知的出土文字中,对于夏朝建立者大禹的记载寥寥无几,只有春秋时期秦公簋中的“禹迹”两字铭文。

香港一件青铜器没人要,清华大学专家带回北京,摇身一变成为国宝

而遂公盨上的铭文,则清晰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情,是目前为止第一次得到文物例证,将大禹治水的文字记载提前了700多年,这对于我国古代史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这98个字,奠定了遂公盨国家一级国宝的地位。

参考文献:《史记》、《遂公盨研究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