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圖鑑-臭牡丹


臭牡丹,臭八寶,大紅袍,臭茉莉,臭芙蓉,臭梧桐。馬鞭草科 Verbenaceae, 大青屬 Clerodendrum

灌木,高1-2米。植株有臭味。葉柄、花序軸密被褐色黃褐色或紫色脫落性的柔毛。小枝近圓形,皮孔顯著。單葉對生;葉柄長4-17釐米;葉片紙質,寬卵形或卵形,長8-20釐米,寬5-15釐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楔形或心形,邊緣具粗或細鋸齒,側脈4-6對,表面散生短柔毛,背面疏生短柔毛和散生腺點或無毛,基部脈腋有數個盤狀腺體。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密集,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的葉狀苞片,長約3毫米

長約3毫米,早落或花時不落,早落後在花序梗上殘留凸起的痕跡;小苞片披針形,長約1.8釐米;花萼鍾狀,宿存,長2-6毫米,有短柔毛及少數盤狀腺體,萼齒三角形或狹三角形,長1-3毫米;花冠淡紅色、紅色或紫紅色,花冠管長2-3釐米,裂片倒卵形,長5-8毫米;雄蕊4,與花柱均突出花冠管外;花柱短於、等於或稍長於雄蕊;柱頭2裂,子房4室。核果近球形,徑0.6-1.2釐米,成熟時藍紫色。花、果期5-11月。


生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坡、林緣、溝谷、路旁、灌叢溼潤處。 分佈於華北、西北、西南以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等地。 藥材主產於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藥用部位】以莖葉和根入藥。中藥名: 莖葉: 臭牡丹。根: 臭牡丹根。 【採收加工】莖葉: 夏秋季採集莖葉,鮮用或切段曬乾。根: 夏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主要成分】主要含有琥珀酸(succinic acid),茴香酸(anis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乳酸鎂(magnesium lactate),硝酸鉀(potassium nitrate)和麥芽醇(maltol)等成分。 【藥理作用】提高免疫,抑菌。抗腫瘤。

【性味功能】莖葉: 辛、微苦,平。根: 辛、苦,微溫。莖葉: 解毒消腫,祛風溼,降血壓。根: 行氣健脾,祛風除溼,解毒消腫,降血壓。

【主治用法】莖葉: 癰疽,疔瘡,發背,乳癰,痔瘡,溼疹,丹毒,風溼痺痛,高血壓病。根: 食滯腹脹,頭暈,虛咳,久痢脫肛,腸痔下血,淋濁帶下,風溼痛,腳氣,癰疽腫毒,漆瘡,高血壓病。莖葉: 內服: 煎湯,10-15克,鮮品30-60克;或搗汁或入丸劑。外用: 適量,煎水燻洗;或搗敷;或研末調敷。根: 內服: 煎湯,15-30克;或浸酒。外用: 適量,煎水燻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