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十四史和各朝代思想、策论、奏议、诏令等被归入了散文?

为什么二十四史和各朝代思想、策论、奏议、诏令、碑志等都被归入了散文?

词典中散文的定义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在现在的学科体系里,散文从属于文学,文学从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定义是:“科学所界定的,是20世纪对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在国内的学科划分中,人文学科从属于社会科学。

于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学问都从属于“社会科学”的子类“人文学科”的子类“文学”的子类“散文”。按照这个分法,中国古代是不存在关于思想、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军事的学问的,中国古代几千年基本只有一种家,就是散文家。

西方的学科分类方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人家是为自己设立的。中国出现过的事物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未必在西方出现过,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东西拍扁揉碎了往别人的框框里塞呢?既然中国原有的“散文”这个词已经被新的概念占用,那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独有的东西新设立几个分类?

为什么二十四史和各朝代思想、策论、奏议、诏令等被归入了散文?

自从现代科学出现以来,现代的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也大多采用的跟自然科学一样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基于若干假设,从研究领域的现实世界中分门别类提取若干概念,然后建立一个逻辑体系,在该体系之上进行研究。也就是说,用这种方法研究问题时,在研究者和现实世界中间,隔着一个虚拟的理想化的逻辑体系。

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个逻辑体系跟现实世界还算比较吻合,而且科学理论应用到技术中,到真正运用到现实世界之前还要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修正,基本算是靠谱的。

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面对社会、经济等大规模混沌系统,逻辑体系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失真非常大,而且通过实验进行修正的成本非常高。

科学无非是为了客观、理性的认知世界,科学的研究方法未必只有现在这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大概应该算“艺术家”,然而却是客观、理性的“艺术家”,他们的思维方式里是不存在假设的,他们要直接面对现实世界,所思所想得到的结论要在国家社会中被检验。

他们的思维方式,或许会对未来的全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启发。谷歌开发AlphaGo,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在围棋上战胜人类,而是围棋棋手们的思维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