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设计不只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门学问,许多人毕其生追求其奥义——如何运用设计解决问题?通过设计让生活更多美好?好设计不仅能创造商业价值,更是推进社会成长的动力。然而在充满过多商业刺激的现代社会,作为设计师该如何理性反思何谓“好设计”?在生活中我们认为“好用”的设计,其实都是基于告别旧有的,不挽留多余的,循着更为简单直观的形式勇往直前产生的。这样近似“分手”的设计概念,其实在上个世纪的1919年,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和设计学校包豪斯,便提出建筑或产品应根据其使用和功能,省去多余装饰,简单而优雅的进行设计,包豪斯的设计原则是:“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上图 包豪斯学院在 Dessau

下图 Josef Albers 所设计的 Bauhaus Nesting Tables

而包豪斯的“简单”设计思维,在历经百年传承,依然有着深刻影响力。这般“简单”的设计思维,我们也可见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知名设计教授 John Maeda,在他名为《简单法则》(The Laws of Simplicity)的一书中。书中开篇的第一条设计法则便是:“在深思熟虑后做减法,就是实现简约设计最好的方法。”由此可见纯粹和简单的设计,并不意味着简陋保守——“去芜存菁”的思路,正是呼应包豪斯学派所追求的极简功能主义。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上图 Reduce 减法:在深思熟虑后做减法,就是实现简约设计最好的方法

下图 麻省理工学院设计教授 John Maeda 的《简单法则》

事实上,化繁为简在设计史上可以溯源至 20 世纪中期的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他也曾任包豪斯最后一任校长)。在西方建筑受困于繁缛装饰和庞然结构体的年代,Mies van der Rohe 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主张突出建筑主体功能,以简单、简洁为最高原则去掉所有不必要的外部装饰。密斯称他的建筑为“皮肤和骨骼”(skin and bones)缔造钢架结构和玻璃幕墙的鲜明样式,也因此为极简建筑树立了新标准。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Mies van der Rohe 于 1951 年完工的范斯沃斯宅(Farnsworth House)

同时,他认为建筑物应依循它的机能以及建筑材料,自然地呈现自我,或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功能决定后外观自然就产生了。Mies van der Rohe 的建筑作品上看不到任何附加的多余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形变,更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Mies van der Rohe 所任职的伊利诺理工大学(IIT)设计学院

(ID)大楼也是由他所设计的

“Less is More”也成为了同样来自德国的工业设计师 Dieter Rams,个人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展览名称。Rams 认为,产品是与人产生关联的事物,精良的工业设计在视觉上应该没有多余的浮夸,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我们如今所需要的,是根本性的反思,”Rams 曾说道,“在设计和整体上回归基础,更少,也更好。”Rams 的设计在细节上一丝不苟,他深信产品应该优先考虑功能,而不是外形。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表现出对物品使用方式的尊重。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Rams 在其自家中,屋内所有的居家产品都是他亲自设计的;ET66 计算器(1976)和 World Traveller ET88 计算器(1987),皆由 Rams 与同事 Dietrich Lubs 为 Braun 设计

其中流传下来的经典产品设计,也深深影响了后来包含 Apple、Sony 在内的许多品牌——初代 iPod 便是苹果对 Braun T3 袖珍收音机明确而正式的致敬。Apple 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唯一一篇正式发表过的文章,便是替于 2011 年出版的《Dieter Rams:尽可能少的设计》撰写序言;无印良品的设计顾问深泽直人,也不止一次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深受 Rams 的影响,“只有更少,才会更好。”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上图 Pocket radio (model T3) 由 Rams设计(左);Apple iPod(右)

下图 Power Mac G5 (2003) (左);Braun T1000 Radio (1967) (右)

而在汽车行业里的“减法主义”践行者 Polestar,致力于简洁直观与先锋技术的融合,表达了精致的纯粹精神。品牌设计风格也延续到周边的建筑空间之上,Polestar 空间设计师表示:“我们不关注过多的事情,只关注细节:与其增加更多东西,我们删繁就简,把注意力集中在剩下的事物上。”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Polestar logo 的演变

去年刚在瑞典哥德堡落成的全新Polestar总部大楼“The Cube”,是一座毫无累赘的白色立方体玻璃建筑。白色玻璃在北欧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简约纯粹的北极星标志在夜晚降临时也会温暖地发光。另外,联手挪威建筑公司 Snøhetta 设计,位于四川成都的 Polestar 生产中心,建筑中对细节的关注与极简风格完美协调,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具环保意识与责任感的汽车制造厂,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汽车工厂之一,遵循纯粹而毫不矫揉做作的宗旨。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图一;图二 位于瑞典的 Polestar Cube 总部

底部图:四川成都的 Polestar 生产中心

通过高科技材料结合电池技术实行的先锋“减法”设计,精炼成型今年首款纯电动车 Polestar 2——其拥有的强大性能将直击挑战 Tesla 的 Model 3。不论车身外观、内部零件组成,“删繁就简”的不添多余东西,循着电气化技术引领出干净、高性能的设计——电动汽车将真正的走进你我的生活,告别燃油机的汽车时代。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点击Read More关注Polestar官网,

一同期待首款纯电动汽车 Polestar 2

于2月27日的全网首秀。

分手传统汽车行业,

关注Polestar一同加入电动化新浪潮。

从提倡“多余的东西都不要”的“分手”设计理念始祖 Mies van der Rohe,到德国工业设计大师 Rams,到更为近代的 Apple 首席设计师 Ive、无印良品的深泽直人,以及 Polestar 品牌的纯粹先锋主张,我们看见了通过设计不断将关键思路进行提炼——通过对技术和工艺深入的考究和专研,和过去固有模式分手,可说是推进现代设计领域的关键力量,进而成就能改变世界的好设计。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神圣之所

Sacred Space

设计大奖

Design Award

细数设计大师背后的“分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