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時,日本為何不趁機收回“北方四島”?

北方四島地理上指俄羅斯千島群島和日本北海道之間的國後、擇捉、齒舞和色丹四個島嶼,歷史上它們歸屬於千島群島。

蘇聯解體時,日本為何不趁機收回“北方四島”?

19世紀中期隨著俄羅斯東擴和日本北上,千島群島曾在1855年以一紙《日俄和親通好條約》被日俄2國分成“南北千島群島”,日本獲得的南千島群島主權就包含今天的北方四島。

1875年日本為了能夠集中精神,全力開發北海道,而非跟俄羅斯在領土上僵持,跟俄羅斯簽署《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以放棄他們佔據的部分庫頁島領土換取千島群島,至此日本獲得了對整個千島群島的主權。

二戰末期作為說動蘇聯儘快出兵亞洲的考慮,美國向蘇聯承諾可以保證其戰後獲得千島群島的全部主權,且為了讓這個承諾具有一定“法律效益”,1945年美國還將“承諾”寫進奠定二戰戰後國際秩序的核心文件《雅爾塔協定》。

但是當蘇聯士兵按照《雅爾塔協定》佔據千島群島之時,對於南千島群島問題日本人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雅爾塔協定》所指的千島群島,只是1875年蘇聯交換給日本的北千島群島,因而蘇聯霸佔南千島群島是“非法行為”。

蘇聯解體時,日本為何不趁機收回“北方四島”?

所以日本在走出二戰廢墟之後,一直試圖收回“北方四島”,且就因這個收回,今天的俄羅斯依舊沒有跟日本簽訂“和平協議”。

而蘇聯人則不這麼認為,他們強調《雅爾塔協定》給予了蘇聯獲得千島群島主權的權利,佔領日本口中的“北方四島”,在二戰戰後國際規則的體系之下是“合情合理”。

蘇聯最高統治者斯大林,在提到跟日本的這個爭議之時,曾冰冷的說道:它們(北方四島)是無數蘇聯軍人用鮮血換來的戰利品,誰也無權把它們奪走。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聯總統職務,蘇聯自我解體成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等15個國家。

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面對原蘇聯版圖相繼獨立、國內經濟的混亂,無奈的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疲軟期。而此時的日本,在1987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蘇聯,成為僅次美國的經濟大國。

蘇聯解體時,日本為何不趁機收回“北方四島”?

“一跌一漲”之下日本是很有機會,利用經濟強勢拿回“北方四島”,但歷史的結果是日本並沒有這麼幹,至於為什麼沒有這麼幹?下面小袁做3個點的總結。

首先美國“不允許”,1991年的蘇聯解體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和平演變的結果,假如作為美國盟友的日本此時搶回“北方四島”,無疑會再一次讓一盤散沙的俄羅斯人團結起來,如此一來美國解體蘇聯,進而弱化俄羅斯人的“大局”會被無情的破壞。

再而美國在蘇聯解體之時,是有意想讓解體為俄羅斯的蘇聯,可以成為自己盟友,而一旦是它盟友了,跟日本間接也成了盟友,盟友間打架,作為盟主的美國出於聲望需求,也不想他們打。

最後日本沒這“本事”,蘇聯解體之後雖然版圖和國力有所損傷,但依靠冷戰積累下來的武器彈藥和核武器,依舊是僅次美國的軍事實力。

而日本因為是戰敗國,在美國的監視之下,自身武裝力量幾乎喪失了進攻能力,別說和俄羅斯武裝對抗了,就連走出本土作戰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