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期望就不會失望?你漏算了另一個重要因素!

從不期望就不會失望?你漏算了另一個重要因素!

來自《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P38 章節名:失望=期望-現實

變化會發生

社會科學家亞利克斯·米克洛斯研究過人們對經歷的感知質量,換句話說,就是人們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現實感受。他提出人們是根據“三個差距”來建立對於滿足感的感知水平:你擁有的和你想要的之間的差距(“我想要美麗的綠草坪”)、你擁有的和你認為其他人擁有的之間的差距(“鄰居家的草坪上草更綠”),以及你現在擁有的和你曾經擁有的最好經歷的之間的差距(“我不喜歡現在的草坪,我還是想念以前的”)。我還會加上第四個: 你擁有的和你覺得你應得的之間的差距(“我已經很努力地在養護草坪了”)。

關於這些差距的一一個問題是,現代社會傾向於以“快樂跑步機” 的方式生活。我們適應快樂和我們的處境,一且我們習慣了,就開始從生活中期望得到更多。我把這個稱為“ 重力效應”。當初“讓我們生命之船漂浮“的食物,不管是我們喜歡的度假勝地,還是從我們辦公室向外看到的海灣景色,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我們漸漸忘卻。很多時候,就是這種對期望的提升和對擁有一切的滿意度下降,導致了米克洛斯模型裡更大的差距。

I-複述原文

上面的原文片段,主要是從現實感受方面,講解了“失望=期望-現實”這個公式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這裡的“現實”並不是真實存在的現實,而是人們認為的現實,是對現實的一種感知和感受

比如同一家公司給兩名應聘者同樣開出了每個月一萬元的薪金,一個人就會覺得非常失望,而另一個則會覺得很開心。

從不期望就不會失望?你漏算了另一個重要因素!

為什麼呢?

根據社會科學家亞歷克斯·米克洛斯,以及作者奇普·康利的觀點,影響人們現實感受的有四個因素:

  1. 自己想要的-認為自己擁有的;
  2. 認為別人擁有的-認為自己擁有的;
  3. 自己曾經擁有的最好的-認為自己擁有的;
  4. 認為自己應該擁有的-認為自己擁有的。

這四點中的差距越大,會讓人們對於自己的現實越不滿意。

覺得失望的人——

  • 也許是想要兩萬元的稅後收入;
  • 也許因為自己的妹夫沒什麼文化,做小買賣都能每個月賺兩三萬,認為自己只拿一萬很沒面子;
  • 也許因為上一份工作能拿到一萬五的薪水;
  • 也許是認為自己作為資深人士,人脈廣、經驗足,應該得到更高的薪水,所以很失望。

而另一個人,覺得自己剛畢業就能拿到一萬,很開心啊。

從不期望就不會失望?你漏算了另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這種開心並不會持續多久,有一種“享樂適應症”,類似於奇普·康利所說的“重力效應”:

工作上的晉升加薪、給自己買許多昂貴又漂亮的東西、甚至中了彩票大獎,都不能讓自己更幸福,因為人們在獲得這些平均3個月之後,幸福感又會和原來一樣。

原本心心念念想要的東西,很快就會讓人們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

原本很開心的人,很快就會認為自己理應拿到一萬的薪水。

因此,“認為自己擁有的”不會因為你獲得的更多而提高,而“自己想要的”、“認為別人擁有的”、“認為自己應該擁有的”卻會不斷的提高。

所以,人們會對現實的感覺會越來越糟糕。

所以,根據“失望=期望-現實”的公式,如果人們不調低自己的期望值,隨著對現實感知越來越糟糕,失望的情緒也會越來越多。

從不期望就不會失望?你漏算了另一個重要因素!

那麼應該如何應對呢?

書中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法:稀釋現實的重要性。

簡單的說,將讓你感到失望的這個點,放到更大的範圍內去思考,問自己,這個事情對我來說有究竟有多重要?

比如對比其他能夠提供兩萬元薪水的公司,我是不是更看好這家公司的發展前景?或是更喜歡公司靈活人性化的上班時間?

對於我來說,薪水、發展、自主性等等各種因素究竟哪個更重要?

A1--聯繫過去的經驗

我翻朋友圈的時候,經常會感到很鬱悶:

  • 朋友A在曬馬甲線;
  • 朋友B在巴黎喝咖啡;
  • 朋友C的女兒在電視上唱崑曲;
  • 朋友D居然在豆瓣出了一本電子書。

全世界好像就我的生活最失敗。

從不期望就不會失望?你漏算了另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翻翻我自己的朋友圈,也能看到:

  • 我在分舵的年會上做演講;
  • 我做的既好看又好吃的減肥餐;
  • 我在親戚家擼兔子
  • ……

所以,至少在朋友圈上,我總是在無限憧憬別人擁有的東西,而對自己擁有的熟視無睹。

“認為別人擁有的”和“認為自己擁有的”之間的差距,讓我對現實感到不滿,對生活失望。

A2--以後如何應用

下次因為看朋友圈,對比自己的生活現狀而感到不滿和失望時,問自己:

對於我來說,這個重要嗎?

比這個更重要的是什麼?

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又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