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裡有2000多個“好友”,卻只有十幾個“朋友”

剛上大學時,長輩告誡我:出門在外,多交朋友。

我相信並執行了長輩的話。

幾年後,我的微信有2000多個好友,60多個群聊。

那時候年輕,覺得這些都是我的“朋友”,是我未來發展的籌碼,甚至是我炫耀的資本,每天要花上兩三個小時去維護這所謂的交情。

在一次論壇會上,我有幸結識了一位公眾號大V,向他介紹了我的一些作品,並誠懇的表達了對他的仰慕,希望日後能夠得到他的些許指點。

我覺得又認識了一位對我未來很有幫助的朋友,懷著這樣的心情,心滿意足的添加了他的微信。

直到第二天我熱情滿滿的和他打招呼,得到的卻是一個紅色感嘆號,外加一段“***開啟了朋友驗證,你還不是他的朋友,請發送朋友驗證請求......”

你知道我那時候的心情嗎?就像是在這寒冷的冬季,我脫光衣服準備洗澡,打開花灑,我以為流出來的是溫暖的熱水,沒想到卻是寒冷的冰水。

微信裡有2000多個“好友”,卻只有十幾個“朋友”

在那一瞬間,我開始重新思考這些“朋友”,這些“交情”到底給我帶來了什麼。

得出的結論實在可笑。

這2000多個好友,60多個群聊,帶給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浪費流量,佔用空間,耗損電量,消磨時間。

2000多個好友,我能叫上真實姓名的不過300個,在現實見過面的不過200個,加上好友後聊天超過半個小時的不過80個,不考慮工作和應酬還有私交的不超過30個,能說真心話的不超過5個。

現代社會,社交成本低到你只需要拿出手機掃一掃,就多了一個好友。我們每天都能認識到各種各樣的“新朋友”,聚會里,工作上,旅途中,慢慢地,我們通訊錄中的好友越來越多,加入的群聊也越來越多。

總有人認為這些“好友”就是你的人脈。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你會發現,所謂人脈,是建立在價值交換之上的,換而言之,只有當你有被利用的價值時,別人才願意跟你建立起人脈關係。

難聽,又現實。

微信裡有2000多個“好友”,卻只有十幾個“朋友”

微信好友越來越多,知心朋友越來越少。

之前因為買房的原因,向身邊的朋友借錢,有願意借的,也有不願意借的。

我絲毫不會因為某個人沒有借給我而感到生氣,因為換換身份,我想我也不會借給他。

我們只不過是彼此好友列表裡安靜的躺了好幾年的“好友”,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交集,別人憑什麼借給我。

想必很多人都曾有過和我類似的經歷——擁有一大堆“朋友”,以為總有用得上的那一天。然而等到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這些“人脈”沒有一個能用得上。

原因無非是我們把人脈看的太簡單了。只有優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如果你不夠優秀,人脈是不值錢的,它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

《奇葩說》辯手楊奇函有一段話: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學生,上午圍觀了成龍的新片發佈會現場,下午旁聽了馬斯金的制度經濟學,晚上買票參加了李澤楷的慈善晚宴,這些能說明什麼呢?

你向成龍要簽名成龍保安依舊會攔住你,馬斯金不會給你寫推薦信,李澤楷也不會跟你合夥做生意。

在你能力不足時,多數情況是“我認識了***”,而不是“我和***是朋友。”注意了,人家可沒把你當朋友。

真正的牛逼可不是你好友欄裡有幾千個好友,真正的牛逼應該是,你能吸引多少人主動來添加你,在自己沒有本事的時候,認識再多人也沒有用,因為人家可能會像我認識的那位大V一樣,懶得理你。

俗話說靠人不如靠己,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該做的事上,將特長髮揮到極致,自然會吸引別人主動結交你。

畢竟人脈這東西,從來都是錦上添花,哪有什麼雪中送炭。在你飛黃騰達時,人脈自然而然的就來了,在你貧困潦倒時,人脈自然而然的就散了。

“一個國家強大了,別的國家都會來跟你建交;一個人強大了,別的人都會跟你友好,一個男人強大了,好女孩自然會來找你。所以,不要苦苦地等一個人,不要為無法贏得一個人的心而懊喪,應加強自身建設。”這是一位母親,在給失戀兒子信中的一段話,深以為然,也送給大家。

加強自身建設,遠比你苦苦追尋所謂的人脈,要聰明的多。

作者曹默,學點厚黑學(houhei988)原創專欄作者,有態度的段子手。文字為馬,詩酒為鞍,一生渴望執筆流浪,又希望能與你同行。私信號czmy19961212,等你來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