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看電影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看電影


第一章

少兒時代· 看電影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看電影

我小時候有三個愛好。好吃瓜,好洗澡,好看電影。

“瓜是孬種,啥飯都頂”。一到夏秋兩季,我便很少吃飯,主要是吃瓜。菜瓜、酥瓜、洋菜瓜(青皮兒,象甜瓜形狀,又比甜瓜大,皮光滑,不像菜瓜身上有條紋)、白洞瓜(像洋菜瓜樣兒,個兒大,熟了皮是白的,紅瓢,比洋菜瓜甜)。菜瓜揀嫩的吃,酥瓜揀老的吃。“老酥瓜,嫩菜瓜,噎死狗兒面甜瓜”。“噎死狗兒面甜瓜”指那種黑皮的甜瓜,又叫老鴰鱗。熟透了黑皮兒都翹起來,翹起來的黑皮兒象大魚鱗一樣,香味能竄幾十米遠,香味兒從鼻孔進去會深入到身體的各個部位。那時種瓜不上化肥,大多是羊糞。羊糞地的瓜脆、香、甜、大,若是西瓜和倭瓜,則沙瓢多。甜瓜的品種很多,甜度大的一種叫牛角兒蜜,因顏色花紋不同有一種叫紅到邊兒的,還有叫蛤蟆皮的,白梅、青茬爛的。因吃甜瓜多,一到夏天嘴角就爛了,因爛嘴角兒不敢笑,一笑,爛的地方就會裂開,很疼,但母親總是看著我的爛嘴角兒,故意講笑話,逗我。立了秋,母親就不讓吃西瓜和北瓜了。說吃了拉肚。吃倭瓜吧。倭瓜保肚,暖性兒。其實那時西瓜種的很少,似乎因為要打頭兒壓秧費事,一般農戶也沒這技術才種的少。而倭瓜就種得多。倭瓜也不是一塊地全部倭瓜,而是在芝麻、花生地間種的。主要是要倭瓜籽兒的。有些戶兒種的多了,將倭瓜摘下來成堆放在地頭兒,誰路過誰吃,不管認識不認識的,一個大倭瓜像籃球那麼大,一磕兩半兒,用手挖著吃,吃飽為止,但瓜籽得留下。一般倭瓜沒有西瓜、北瓜甜。但遇著黃沙瓢的也甜得透頂。大紅瓢和二紅瓢的不太甜,說是肉瓢。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看電影


洗澡呢,往往是娃叔領著去。去南地沙河裡洗,去北地幸福渠裡洗,有時也跑10來裡地去黃河裡洗。我們洗澡的花樣很多呢!在沙河裡有汙泥的地方,我們就用黑汙泥把全身上下包括頭髮和臉全都摸黑,只剩兩隻眼。然後扎猛兒沖洗乾淨。若在幸福渠,則將河坡用膠泥抹得光溜溜滑,然後上去往下滑,一直滑到水裡,這樣反反覆覆的比在水裡的時間都長。在黃河裡只敢在水邊,裡邊有太多的旋窩兒,看見旋窩兒我們總會躲得遠遠的,我們知道,一旦被捲進旋窩兒就會被水強行旋入窩底兒,必死無疑。洗完後,都光看身子在河灘上跑,邊跑邊拍屁股邊喊:“拍,拍,拍麻桿,大哩不幹小哩幹!”

電影則是最愛。三里五村哪村有電影,天不黑就傳開了。在哪兒扯銀幕,機頭朝哪兒,什麼片兒,信息又靈又準。看一次電影就像過年一樣歡天喜地。如果是看過的片兒,就會在去看電影的路上重複裡邊的臺詞。如《地道戰》裡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準放空槍”。如《雞毛信》裡的“海娃,海娃,你從哪裡來的?”如《鐵道衛士》裡特務馬曉非的話:“我是瀋陽機械廠的”,邊說還邊點頭哈腰學特務的樣子……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看電影


大概一個月或更多的時間才能看一場電影。每次說去看電影,心裡慌得不行。有時飯都不想吃。到電影放映場(或大路上,或打麥場上,或一些空地上),看見啥都稀罕。放映前,先看人家放映員拉銀幕,人家咋從布袋裡掏出幕布,怎樣抖開,怎樣吊起上邊兩個角兒,怎樣用滑車往事先立好的木杆上拉,甚至銀幕上有一些補丁都得看仔細。當放映員把幕布四個角兒固定好以後離開,小孩們便蹦著腳兒去摸幕布的下襬。摸一下喊一下,顯示自己怎樣的有能耐。我正喊正蹦呢,被一個放映員抓住雙肩,厲聲喝斥。娃叔認為他要打我哩,趁那個人不注意,他猛竄過去一頭將那人抵倒,飛快跑到黑影裡,我知道是娃叔救我,我也趁亂往黑影裡跑……。“跑了,跑了”。一跑就沒事兒了。都是個孩子,放映員只是罵罵咧咧回到放映機前調試機器,並不追究。因放映員都是縣裡的,誰也不認得。過一會兒我與娃叔就又圍繞“機頭”左右或後邊。前邊不能站的,前邊會擋住“機頭”放出的光,會影響他人看。我們站在“機頭”的一邊看啥都看得仔細。人家怎樣打開拷貝箱,怎樣分辨哪一本在先哪一本在後,怎樣將拷貝前頭的膠紙撕去,怎樣將拷貝放在“機頭”上,按哪按鈕電影機就“沙沙”地轉動了。縱使放映員換個頭泡,也把頭伸得老長。有一次,“機頭”上的燈泡燒了,換上新的,放映員隨手將舊的燈泡換下舉起來。我離得近,伸手接過,如得到一件寶貝,趕緊離開。第二天拿給小夥伴兒炫耀,並且還仔細講給小夥伴得到這個燈泡的全過程,他們當然為之傾倒,甚至有些仰望我。電影沒正式放映前,若有空隙,還要去發電機跟前轉轉。那時農村沒有電,沒有電燈,更很少見到發電的機器。開頭看見的是大柴油機拉個電磙發電,後來先進了,直接用繩一拉,發電機就響了,那邊電燈就亮了,放映機就轉了,其實後來才清楚,這是汽油發電機。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看電影


若是新片兒,往往是“跑片兒”。就是幾個放映場用同一個拷貝。這個村放完第一本,再送另一個村。兩個村的距離可能有10幾里地,跑片兒的放映員騎個自行車往往累得喘粗氣兒。記得有一回放的是新聞記錄片《毛主席接見紅衛兵》,幾個“機頭”等這一個拷貝,當我村接到這個“拷貝”時,已等了三個小時。但一聽說“新片”來了,大家就會呼喊著聚集在“機頭”周圍,全神貫注,沒有一個人多說一句話。

如果觀眾太多,“機頭”四周沒有地兒了,就會有人爬樹上、爬房上、爬牆頭上,爬草垛上,也有站在雪窩兒裡看的,還有的站到銀幕的背面,字都是翻的,影像也不清楚,還有就是揹著擴音機,聽也聽不清楚,但無論如何總是看了一場電影,第二天還反覆模仿電影的情景:“地瓜,地瓜,我是土豆”!“土八路的,狡猾狡猾的”。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看電影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看電影

金國強,1957年12月23日出生於原武鎮南關村,生活於原陽縣韓董莊鎮趙廠村。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河南省文化廳《群眾文化論壇》雜誌編輯、原陽縣《博浪報》、《原陽縣民營經濟》總編輯。在(原陽)律師事務所工作30年。2015年,出版隨筆集《一路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