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創全球獨一無二技術,至今無人能複製

1月16日,據@光明日報報道,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中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創全球獨一無二技術,至今無人能複製

氫彈爆炸

于敏先生有著中國"氫彈之父"的美譽,其在核武器開發、尤其是氫彈領域的成就讓世人為之矚目。"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展開了大規模的軍備競賽,在堪稱毀滅性與決定性的核武器領域更是瘋狂比拼。中國首次氫彈爆炸試驗於1967年6月17日進行,其時我們正受到來自美蘇兩大世界軍事強國的雙重威脅,亟需擁有屬於自己的核威懾能力。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創全球獨一無二技術,至今無人能複製

中國首顆氫彈模型

氫彈是在殺傷威力上更勝原子彈一籌的核武器,相比起原子彈,氫彈的有點在於所使用的核原料不受上限值限制,即從理論上來說,其威力可以無限放大。蘇聯就曾製造出全球當量最大的氫彈,爆炸威力達到了驚人的五千萬噸級,不過由於該彈過分笨重和體積龐大,連戰略轟炸機都無法攜帶和投放,故不具備實際運用價值。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創全球獨一無二技術,至今無人能複製

國產原子彈和氫彈的模型

一般來說,單顆原子彈的威力在幾萬噸到近百萬噸TNT爆炸量之間,而氫彈則可輕鬆達到數百萬噸乃至千萬噸TNT爆炸量的水平,二者的整體威懾力不在一個層次上,後者明顯更勝一籌。然而,氫彈的最大難點就在於構型的研發。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知的能夠控制核聚變、並可將其付諸武器化應用的氫彈構型,只有源自美國的"泰勒·烏拉姆"構型(建成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兩種。蘇聯解體後,部分流出的資料顯示,蘇聯自行研發的氫彈構型未能完全成功,其是在一批"紅色間諜"不惜代價的刺探下,獲得了部分t-u構型的機密技術,這才擁有了堪用的氫彈。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創全球獨一無二技術,至今無人能複製

美國首顆氫彈重達21噸

而與美國試爆的首枚氫彈相比,中國第一顆氫彈有著一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首彈即可用於實戰。根據公開解密的資料可查,美國第一枚氫彈重量為21噸,且另需80噸的輔助設備支持。這樣看來,全重超百噸的氫彈加起爆裝置可以說根本不具備實戰意義,因為直到今天也沒有合適的飛機或導彈能夠搭載。也就是說,美國當年首次試爆的氫彈僅是一個具備技術意義的樣品,沒有實戰價值。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創全球獨一無二技術,至今無人能複製

掛載氫彈的強-5攻擊機

而中國在1967年試爆的首顆氫彈,爆炸威力達到了330萬噸當量,但彈重僅為一噸左右,是用強-5攻擊機投擲的,可謂直接就具備了實際作戰能力。

得益於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先生的"于敏構型",我們得以在美蘇雙重核訛詐的惡劣環境下贏得全世界的尊敬與寶貴的生存空間。于敏先生可謂為中華民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望老先生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