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我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去世 曾為核武器研究隱姓埋名28年

據中科院消息,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院士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头条|我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去世 曾为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28年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1982年,于敏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5年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國產土專家一號”

科學需要開放交流和廣闊視野,但留學後須“回國再給國家做點事兒”,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只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回來”。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併成為張宗燧的研究生,畢業後又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头条|我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去世 曾为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28年

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攝)

當時,國內對原子核理論的研究幾乎為零,于敏的研究對於中國來說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國際原子核物理的發展情況和研究焦點,站在了國際學術前沿。于敏在平均場獨立粒子運動方面發表了《關於重原子核的殼結構理論》《關於原子核獨立粒子結構的力學基礎》等論文,與楊立銘教授合著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等,讓我國在該領域研究水平上升了一個新的臺階,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動。

與同時期從事核武器研製的大多數同仁不同,于敏並沒有出國留學或進修的經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朝永振一郎曾稱讚他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

對此,於老其實有些遺憾:“土專家”不足為法,科學需要開放交流和廣闊視野,但留學後須“回國再給國家做點事兒”,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只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回來”。

头条|我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去世 曾为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28年

三十餘年後,當於敏唯一的博士研究生藍可即將畢業時,于敏鼓勵她出國留學,完成他未竟的“留學夢”。同時他建議藍可出國兩年開過眼界後就回國作貢獻,為祖國的科學事業而獻身。

28年隱姓埋名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

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決定讓他作為副組長領導“輕核理論組”,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這意味著于敏要放棄自己鑽研了十年的研究,投入到全新的未知領域中,但為了祖國的發展,他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

無數個埋頭苦算的日日夜夜,于敏帶領著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投入繁複的計算。終於,他們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头条|我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去世 曾为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28年

1984年于敏與鄧榢先(左)在核試驗基地

一次,于敏在上海帶領團隊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當即用保密的暗語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電話:“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問道:“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裡去。”

在於敏、鄧稼先等科學家的努力下,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雲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

头条|我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去世 曾为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28年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法國用了8年6個月,美國用了7年3個月,蘇聯用了4年3個月,而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

然而,完成了如此偉大的成就,于敏的名字卻因保密而無法被世人所熟知,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甚至連他的夫人孫玉芹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被解禁,夫人才恍然大悟:“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头条|我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去世 曾为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28年

20世紀90年代初,于敏與夫人孫玉芹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一個現代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

不同於大家印象中的“理工男”,作為物理學家的于敏從小到大的愛好卻是中國歷史、古典文學和京劇。在幾十年繁忙緊張的工作中,他常靠睡前讀古詩詞來進入安眠。退休後工作少了,他至少一天要拿出3個小時的時間來讀書,教孫子學會的第一首詩詞就是岳飛的《滿江紅·寫懷》:“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头条|我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去世 曾为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28年

在於敏的床頭,不僅有著擺放整齊的各類專業書籍,還有他最愛看的《三國演義》。1984年冬天,在西北高原試驗場進行核武器試驗前的討論會上,于敏曾和陳能寬一起誦起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而於家客廳上高懸著一副諸葛亮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也成為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头条|我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去世 曾为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28年

2015年1月9日,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正如這句話所說,于敏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極高的榮譽始終保持著謙遜,也婉拒人們對他“氫彈之父”的稱謂。

于敏說:“我覺得作為一個科研人員,這個淡泊名利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學的規律,科學的態度就是不會被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屈。”

(中國科普網 綜編)

識別以下二維碼,關注中國科普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