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蒸發20餘年」,他依然是14億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人間蒸發20餘年”,他依然是14億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雖然今天的主人公家喻戶曉,但還是決定寫他——很多人知道他,卻又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說呢?以往不少關於他的文章當中,太多“刻意”描畫造成不少誤解。

小學和初中一直在不斷的跳級,大學僅用兩年就修滿學分,26歲就獲得普渡大學的博士學位,人送綽號“娃娃博士”


誤解一:鄧稼先拋妻別子數十年

儘管工作繁忙,但大多數時間,鄧稼先是可以天天回家的。

1958年,鄧稼先接受錢三強的邀請參加到核研究小組。(用鄧稼先的話說是“搞個大炮仗”)從1958年到1972年的這14年間,鄧稼先一直和妻兒一起在北京生活。

直到1972年後,他才調往四川省梓潼縣,在那裡一直工作到病重返京。

不過,關於工作上的“保密規定”確實是真的。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確實並不知道丈夫的工作地點和工作內容,這裡還有兩件趣事——

①一貫忠厚耿直的鄧稼先教同事們“騙”許鹿希:“要是她在單位附近看見你們,就告訴她你們是來這邊辦事兒的!

②鄧稼先和許鹿希所住的宿舍樓,四周都是鐵絲網,看門的大爺每晚10點就鎖門睡覺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把鐵絲網拽出很寬的一條空隙,幫助鄧稼先鑽過去,再把他的自行車舉起來遞送過去。


誤解二:鄧稼先夫婦放棄了美國的優越生活

許鹿希說:我們在美國也很清貧,回國不需要動員。

當時在美國,導師挽留了鄧稼先。但是相對來說,那時的鄧稼先沒有已經做出貢獻的錢學森那麼重要。

原九所所長、曾與鄧稼先長期共事的研究員李德元說的這段話發人深省。

“建國初期,全國上下百業待興,很有秩序。當旅居海外的中國人,得知自己的祖國正在起工業、興科技,那份嚮往是是發自內心的,並不需要動員和宣傳。”

很多時候,正是這些過度的、不實的宣傳,反而把那一代知識分子內心真正發光的東西都掩蓋住了。


誤解三:鄧稼先從不追求生活享受

在竺家亨(鄧稼先生前學術秘書)眼裡,鄧稼先是個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雖然鄧稼先平時不挑吃、不挑穿、不挑住,但是這和從不追求生活享受是大不一樣的——鄧老尤其愛聽戲、愛看電影。

一次任務完成後,鄧稼先興致頗佳,對手下的幾個大學生說:“今天我們放假,大家晚上有興趣嗎?我請你們去聽戲!”

大夥兒雖然高興,但也心懷顧慮:這臨時想去聽戲,恐怕票早就賣完了吧?

鄧稼先卻不擔心。當晚,他帶著5、6個大學生到戲院門口,專門等人退票,大家果真也都如願進了劇場。

當時,幾個年輕人挺不好意思,反倒是鄧稼先逢人便問:有票嗎?有票嗎?


誤解四:鄧稼先總是氣定神閒、鎮定自若

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都見過他在重大試驗方案上簽字時,雙手顫抖的樣子。

因為理論部的工作必須非常細緻、慎重,再加上鄧稼先責任心強,常常處於壓力之下,並不是像某些影視作品宣傳的:氣定神閒。

但是,容易緊張的鄧稼先,卻直面核武器發展的一項項重大任務,真正做到了“臨危不懼”。

“人間蒸發20餘年”,他依然是14億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一次核試驗中,核裝置已經下到井口,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留守北京理論部的于敏突然想起一個過去被忽略的物理因素。於是,于敏馬上打電話請求暫停作業,並立即組織人員用多個程序對算。

當時的情況,牽一髮而動全身,各級領導不斷追問情況進展,在場的鄧稼先雖心急如焚,但還是和于敏扛住了全部壓力,經過兩天一夜的奮戰,確認了那個因素對大局影響無關後,才將試驗按時進行。


誤解五:鄧稼先癌症源於“捧回碎彈片”

與傳聞不同,鄧稼先並未“捧回碎彈片”。

當核彈碎片被發現後,他穿了防護服第一時間趕去輻射區檢查,確認沒有發生最危險的情況。(那些杜撰“沒有任何防護”的文章居然還有人信……)

後來折磨鄧稼先的直腸癌,究竟是不是與這次“降落傘事故”直接相關,

現在已無法確證。

“人間蒸發20餘年”,他依然是14億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畢竟從原子彈到氫彈的過程,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而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鄧稼先和他的同事們,多年承擔沉重的任務壓力、日以繼夜的工作、因陋就簡的不規律的飲食,還有狂暴的政治運動的衝擊……所有這些,都讓他們長期處於高危健康風險之下。

癌症誰都可能得,很難歸咎於那一次事故。毫無疑問,鄧老的病是被耽誤了。

這裡有一個心酸的故事。

1984年,一次開會時,鄧稼先當著科委主任的面,說了一句:“我現在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這話一出,全場都笑了。

在大家看來,作為一名科學家,鄧稼先還潛力無窮。在大家的笑聲中,鄧稼先反思的卻是:“我說錯話了,不該自稱是‘強弩’。”

“人間蒸發20餘年”,他依然是14億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 參加核武器研製的科技工作者們

以上內容均來自鄧稼先的同事竺家亨、李德元和夫人許鹿希的採訪資料。

至於少數“鄧稼先被過譽了”的聲音,不必在意。當年的核武器研製團隊確實人才濟濟,但鄧稼先做出的貢獻,仍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

“人間蒸發20餘年”,他依然是14億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只有還原事實,才是最好的懷念。像鄧稼先這樣的“國士”,減之一分則難見其深情;增之一分則有損其謙恭。

唯有未經粉飾的真實,才能不懼時間流逝,永遠直抵人心。

鄧稼先曾經在他的老同學和學生的心中,被叫做“傻子”。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更多的是一股暖流,一行熱淚:這是我們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