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古鎮

磁器口古鎮: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重慶市重點保護傳統街,重慶“新巴渝十二景”,巴渝民俗文化旅遊圈。

磁器口古鎮

磁器口古鎮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畔,始建於宋代,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曾經“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

磁器口古鎮

磁器口古鎮蘊含豐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和民間文化,各具特色。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重慶古城的縮影和象徵,被讚譽為“小重慶”。

磁器口古鎮

磁器口古鎮開發有榨油、抽絲、製糖、捏麵人、川戲等傳統表演項目和各種傳統小吃、茶館等,每年春節舉辦的磁器口廟會是最具特色的傳統活動,吸引數萬市民前往參與。磁器口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每天來自海內外參觀、旅遊的賓客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磁器口古鎮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巖場,始於(998—1003年)宋真宗鹹平年間,因為這裡曾有一座白巖寺而得名。

磁器口古鎮

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宮後削髮為僧。當他流落到巴渝一帶時,曾在白巖山上的寶輪寺隱匿長達四五年。世人知情後,就以皇帝真龍天子曾經隱居在此的事實而將寶輪寺改名為龍隱寺,白巖場也被改稱為龍隱鎮。

磁器口古鎮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1918年,瓷器本地商紳集資在鎮中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遠銷蜀外。後來隨著工藝進步,瓷器品種增多,名氣也擴大了起來。龍隱鎮裡,瓷器業最發達時有70多家。

磁器口古鎮

毛血旺系重慶特色小吃,乃磁器口名特三絕之一,是將毛肚、血片、鱔魚、鴨血旺一起煮。民間有到磁器口不吃毛血旺,等於沒到“磁器口”的說法,只有在磁器口才吃到地道的毛血旺。

磁器口古鎮

磁器口麻花指重慶市磁器口所產麻花。磁器口麻花有八個品種:甜、椒鹽、麻辣、蜂蜜、海苔、五香、蔥油。甜味,香甜可口,入口即化,老少皆宜;椒鹽麻花,口味純正,酥脆化渣;麻辣麻花,重慶口味,集甜、麻、辣於一體,回味無窮;蜂蜜麻花,口味純正,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元素。因其選料上乘,採用全手工製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棉等特點,男女老少都愛吃,有人形容說“嚼著驚動十里人”。正緣於此,古鎮陳麻花於清朝末年間在巴渝大地流傳開來。

磁器口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