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13,分類更應該是部少年成長片

相較於近幾年上映的一些“青春”題材的電影,這部電影跳脫了對情愛、幻想、物質的桎梏。

將大眾對青春的注意力聚焦於青春期少女的蛻變與“成長”,陪伴女孩的是一條名為Einstein的狗。

狗13,分類更應該是部少年成長片

豆瓣網友將電影名稱《狗十三》解讀為狗B(1+3=B),將創作者的起名意圖理解為:當青春遭到踐踏,剩下的就只有一句髒話。

也有網友將電影類比作青春“恐怖片”,認為看過之後不覺恐怖的人是幸運的。

無意爭辯,除了憤怒與竊喜,更期望大家在經歷各自青春之後活的“明白”。

1

父親也有過青春,只是與我們不同

父親也有過青春,他們的青春更多是質樸、內斂的。

他們在13歲時,很多是在田間地頭長大的。放了學要下田幹活、餵養牲口、燒火做飯;不幹活的時候就上街跑耍,那種真正的泥土裡滾打的玩兒法。

在外面闖禍了、和家人頂嘴了,爺爺輩兒的二話不說就是揍,這叫“棍棒出孝子”。

老師揍學生?爺爺輩兒的巴不得,打過還要再帶著父親到老師跟前兒接著道歉、親手揍,這叫“尊師重道、嚴師出高徒”云云。

“盼著過年,穿新的吃好的。”這在物質豐富的今天,顯得有些可笑。在當時,更多的愛就是以給誰更多好吃的、好玩兒的如此體現滴。

狗13,分類更應該是部少年成長片

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中國父親,在電影中將李玩的興趣小組改為英語。他從小是沒有興趣可言的,至於為何這樣做,我想更多是結合自身經驗,以實用的眼光進行選擇吧。他們真的不知道這是對是錯,就像讓一個沒有混過社會的畢業生教授社會學。

李玩生氣跑開後,父親討好地遞過去一把現金。父親小時候就是這樣被哄開心的,那時可能沒有一把。在他們的認知裡,愛就是物質給予。

他們在13歲的時候,填報肚子是第一宿願。談不上生命教育,別說弄死一隻蝙蝠、一隻狗,餓的時候吃螞蚱、知了、青蛙都是美食,不是當下的“野味”。

我們擁有不一樣的青春,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認知上的不同,是代溝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在他們看來,13歲還不到需要被當作“大人”一樣尊重的階段,人格與經濟獨立的時候才是。

2

爸媽知道成長是在失去中完成的,與我們長大的方式相同

電影中,13歲的李玩因為父母離異“失去”了母親,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Einstein的到來成為那個時間階段最為重要的陪伴,而成長的開始從狗的丟失開始。

狗的丟失,對李玩的心靈震盪不亞於一次十級地震。她跑遍大街小巷、在夜裡留下背痛的眼淚,沉浸在尋狗的背痛中。

爺爺受傷、奶奶走失、善意的“買狗”哄騙,這些“大人們”為安慰李玩想盡了辦法,依然無濟於事。

父親揍了她,原因大家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都被告知過——不懂事。

暴風雨過後,父親為自己的粗暴行為像女兒道了歉,將李玩抱在腿上進行安慰。將父親對女兒的憐愛展現的淋漓盡致,失去的無奈是無力的。

狗13,分類更應該是部少年成長片

你可以將這看作是一記耳光之後的一顆糖豆,誰的成長不是在這樣的訓斥與安撫中完成的。

父親知道,李玩需要接受失去,接受社會對人的成長所要求的“規則”。放棄尋找狗,收起自己的鋒芒與家庭妥協。

學校不會因為你不想失去同學將你們安排在同一教師,逝去的戀人不會因為你不捨得放棄和你在一起,公司老闆不會因為你不想在離家遠的地方工作將辦公地點更改……

隨著你的成長與城市化的發展,你會到更遠的上學就業,遠離父母、失去陪伴。

在一個有一個失去之後,你的成長會伴隨與家庭妥協、與他人妥協、與社會妥協。

3

父母沒有做到的,你可以自己做到

電影中,不知道李玩喝奶就吐、老師的名字等細節,暗示觀眾父親對女兒生活的疏忽。

除此之外,網友們認為父親隱瞞狗的丟失、隱瞞弟弟的出生等事件是對問題的迴避,只希望看到家庭的相安無事。

備受溺愛的弟弟與新Einstein的對峙,全家人不敢向前,在李玩的安撫下狗與家庭達成了和解。李玩意識到自己像極了這條狗,與整個家庭對質,不再是新家庭中的中心,她不得不收起稜角與整個家庭妥協。

狗13,分類更應該是部少年成長片

最終,新Einstein與家人的表面和平被一次傷害弟弟的行為打破。雖然狗沒有被送到“狗肉店”,父親流露出了應有的仁慈,但Einstein還是在絕食中死去。

對於多數人的,會經歷這樣的青春歲月——不被理解,被迫妥協。父親沒有教會我們的或許是對自己認定事務的堅持、對成人的規則說“不”。

無論你是否願意接受,在帶上社會規則這一“緊箍”之後,我們的青春早已結束了。

憎惡也好,奉承也罷,過去了銘記在心就好。

如若非要做些什麼,就關愛自己的子女,並支持他們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