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之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之用

文徽明 玉蘭圖(局部)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1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

簡譯

三十根輻條插到一個轂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

揉合水土做成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房屋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所帶來的便利,是因為“無”的作用。

3

重點解析

這一章論證的是“有”與“無”關係。

《易經•繫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這兩句提出“道”、“器”範疇,說明居“形”之上的,是抽象的“道”,居“形”以下(含“形”在內)的,是具體的“器”,其目的在於闡述“道”指導“器”、“器”以“道”為用的辨證關係。

關於“有無”,在《道德經》中,也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之分。

“形而上”的“有無”,出現在:

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以“有無”來說明天地萬物的發端和起源。這裡的“有無”是天地萬物的起源,是物之外的存在。人是無法經驗和感知的,十分的抽象。

而本章講述的是,“形而下”的“有無”,是老子從實實在在的器物入手,把天上的“有無”一把拽回了人間。

老子先舉了三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與人密不可分的物。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之用

車輪,正因為車轂中央是空的,這樣輻條才可以穿進車軸,車子的功能才得以實現。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之用

陶器,正因為盆盆罐罐的陶器中間是空的,才可以裝東西,這才有了器皿的功能。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之用

房屋,這裡老子所說的“室”,很可能是窯洞,在山坡上鑿出一個深洞,鑿出窗戶和門,有了裡面中空的部分,人才可以住進去,才有了居室的功能。對於現在的房屋,道理也是一樣的,屋頂、立柱、牆是有的部分,而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它們所形成的空間,即“無”的部分。

老子舉了,車輪、陶器、房屋三個例子,其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這並不是老子的真實意圖,他是要藉著這三個日用之物,來說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理。旨在提醒人們在使用有形之物時,往往他們實際使用的或能夠受益的方面其實是無形的部分,是“無”之用。

例如,我們制定法律,法律的存在是“有”,但我們所享受的法律所帶來的利益並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法律所造成的整體秩序與和諧,是無需終日在監督之下的自由,是政府得以在法律框架內“無為”的好處。法律是“有之以為利”,大多數人在法律的保障之下享受自由則是“無之以為用”。

老子強調人們常常忽視的“無”,強調“無之以為用”,並不是要否定“有之以為利”。

正如馮友蘭所說,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一。因此它雖然是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它實在也很重視“有”,不過不是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

《道德經》說,反者道之動。老子強調“無之以為用”正是立足於現實,糾正常識的偏見,照亮認識的盲點,把人們從“重有輕無”的固定模式中拉回來,正視被我們所忽視但是很重要“無之以為用”,使人們的觀察思考更深刻、更全面。

當人們問起,這有什麼用?往往是在問,這對你我而言,有什麼實在的好處?

比如父母會說,玩遊戲有什麼用? 其實就是在問,玩遊戲能掙錢嗎?能成為職業嗎?能養活你自己嗎?

而談到實在的好處,往往隱含著對於“有”的看重。“無”似乎並不被大多數人所理解。

為什麼大多數人會“重有輕無”呢?

因為,人是感官的動物。

做一個測試,對你而言,此刻什麼是最真實的存在?

1.拿在手上的手機

2.坐在你邊上的人

3.數字8

4.神

5.老子

6.權利

如果讓你從0到10給以上選項打分,最真實的打10分,最不真實的打0分,你會怎麼打分呢?

我想很多人一定會給“此刻拿在手上的手機”打10分,因為此時你就拿著它,非常真實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給“神”打0分,理由是“神”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

在大多數人看來,唯有我們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存在。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正是因為,人是感官的動物,所以人才會重視可以被感知的“有”,而忽視不可被感知的“無”。

然而,“無”並不因為不可被感知,而變得不重要,恰恰相反,“無”很重要。

比如觀念,這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當我們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時,是什麼使得人民群眾具有這樣的能力和自覺?

是觀念!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之用

伏爾泰和盧梭

法國大革命時期,民眾攻陷巴士底獄,囚禁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據說在夜半人靜之時,身陷囹圄的路易十六說了一句話,他說:“是這兩個人消滅了法國。”他說的這兩個人,一個是盧梭,一個是伏爾泰。

正是作為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先鋒,伏爾泰和盧梭高揚理性主義的大旗,啟迪了民眾的心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而正是因為心智的開啟,觀念的轉變,才使得人民群眾敢於衝破思想的牢籠,拿起武器,推翻封建專制和教會統治,而不是整日勞作,接受剝削,忍受著現實的折磨,將希望寄託於來世。

所以,改變觀念就是改變世界。

比如心靈的構建,也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是人終其一生的課題。

人生會遇到各種挫折、痛苦和不幸,有的是我們自找的,比方為名利所困,受慾望的擺佈,有的是外界強加的,比如天災人禍,命運的不公。而心靈的構建,則是使我們在人生遭遇現實的銅牆鐵壁時,以最柔軟的方式著陸。

不同的心靈會形成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視角。有時候人對現實的煩惱並不是現實有那麼糟糕,而是自己總選擇糟糕的信息,同時也缺乏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之用

孔子授徒

《論語•先進》裡記載了一個故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著孔子閒聊,孔子問幾個弟子各自的志向。

子路、冉有、公西華講的都是如何治國理政,富國強兵。

當問到曾晳時,曾晳說:“我的志向和他們都不同,我就想著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耕完畢。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裡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唱著歌回家。這就是我的志向。

孔子聽完說:“我和曾晳想的一樣啊!”

孔子的一生,為恢復周禮,施行仁政而奔波。雖然四處碰壁,但仍絃歌不絕,講席不輟,是什麼支持著他,令他如此堅定、從容?

我想除了高遠的志向之外,還有的就是這份能於簡樸生活之中,發現快樂,感受幸福的心靈吧。

我們希望孩子考試成績好,上好的大學,找好的工作,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其實是希望他們擁有獲得幸福的生活條件,這無可厚非,但卻往往忽視了培養孩子具有體驗幸福感受的能力。

高薪、名車、豪宅這些“有之利”也許是幸福的生活條件,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卻不一定能懂得感受幸福。

比如,對於美的感受和欣賞。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之用

八大山人 安晚冊之一 京都泉屋博物館藏

當我們站在一幅國畫前,去欣賞它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蘇富比的拍賣價格嗎?還是色彩?形狀?結構位置?技藝筆法?

謝赫說,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幅畫的“氣韻生動”。

當我們品讀一首詩詞的時候,欣賞的是什麼?

華麗的辭藻,朗朗上口的韻律?

王國維說,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詞以境界為上。

而氣韻、境界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這是需要細膩、敏銳的心靈去細細揣摩和感悟的。而對於美的感悟,給人帶來的愉悅和幸福是無可比擬的。

唐代畫家張彥遠說過一句話:“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

於有限生命之中,體驗無用之美好,樂哉!幸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