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否》五品官盛紘的俸祿,看宋代“高薪養廉”是如何高的

我們都知道,《知否》電視劇的歷史背景是宋代,在電視劇中,上層社會的人們每日都過著豪奢的生活。即使女主家中父親只是“一個不入流的五品官”,也沒有爵位,但是盛紘那一大家子人,不可謂人口不多。丫鬟、小廝加起來至少能組一個排。那麼在宋代,盛紘一個五品官,是否能有足夠的俸祿養得起這一大家子人呢?

宋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據考證宋朝GDP約佔全球經濟總量60%。北宋時期財政收入最高峰時為1.6億貫(一貫約為1000文),南宋財政收入峰值為1億貫。據曾鞏《議經費扎子》所載“天下歲入,皇佑、治平皆一億萬以上,歲費亦一億萬以上”,說明宋朝財政收支基本平衡。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歷史教授楊渭生先生也認為:“兩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佔領先地位。”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也認為:“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

從《知否》五品官盛紘的俸祿,看宋代“高薪養廉”是如何高的

而知否故事發生的都城開封,位於豫東平原的中心,又稱汴梁、汴京,作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九帝,人口曾超過100萬,是當時著名的文化、經濟、藝術、政治中心,其繁榮程度,後世難以企及,並且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

從《知否》五品官盛紘的俸祿,看宋代“高薪養廉”是如何高的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重文輕武”的北宋朝廷對文官士大夫是十分優待的,文彥博曾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執行的是真正的高薪養廉政策。

按照宋朝特有的官制,一般官員都有“官”和“差遣”兩個頭銜,有的官還加有“職”的頭銜。“官”只是說明他可以領取俸祿,而職才有實際的權力。每個機關彼此互相牽制, “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再加上宋代爵位的授予是十分寬鬆的,很多官員到手的俸祿會有兩份甚至三份。所以除正俸外,官員還有服裝、祿粟、茶酒廚料、薪炭、鹽、隨從衣糧、馬匹芻粟、添支(增給)、職錢、公使錢及恩賞等,地方官則配有大量職田。官員有差遣職務者另加津貼,作為職務補貼。這種職錢依官員本官與差譴職的級差按等發給,故雖任同一官,職錢並不相同。在判、知等字前加守、試者,說明低於差譴職一至二品,每月分別加55貫和50貫。在判、知等字前加行字或不加字者,說明本官高於差譴官或與之平級,每月加60貫。

那麼盛紘做的五品官根據北宋官員品級與俸祿的規定,年俸為錢粟35貫石,曲米麥各8稱石,春秋衣羅綾各5匹,絹各25匹,綿100兩;而從五品官,年俸為錢粟30貫石,曲米麥6稱石,春秋羅綾各5匹,絹各20匹,綿80兩;換算成銀子的話,正五品官年俸為220兩,從五品官年俸為190兩。

這裡給大家解讀一下:我們所熟悉的古代貨幣單位應該是“兩”或者“文”,那麼大部分時間所說的宋朝人的工資是用“貫”來計算的,1貫錢就是1兩銀子或者1000文錢,其中一文錢相當於現在的8毛--一塊三之間,所以一貫錢就相當於800元--1300元。所以盛紘不計算各種福利津貼的話官吏職田的出息外年薪大概在20萬左右。

五品官就如此了,那麼那些站在官場頂端的頂級文官收入能有多少呢?宋朝的宰相,每個月可以拿到的俸祿是四百貫錢(不計算其他福利津貼),相當於年薪五百萬。

以我們最熟悉的包拯來舉例:包大人在開封府任職期間,兼任龍圖閣直學士、尚書省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事。按宋仁宗嘉祐年間頒佈的《嘉祐祿令》,包拯作為龍圖閣直學士,每年有1656貫的貨幣收入,還有10匹綾、34匹絹、2匹羅和100兩綿的實物收入。按《宋史·職官志》,包拯在開封府做第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糧,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麥。此外,每月還有20捆(每捆6.5公斤)柴禾、40捆乾草、1500貫“公使錢”。另外,作為外任藩府的高級地方官,朝廷劃撥給包拯20頃職田,也就是2000畝耕地,允許他每年收租,並且無需納糧。這2000畝耕地按每畝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2000石米的進項。最後權知開封府事每月還有100貫的添支,每年冬天發給15秤(每秤7.5公斤)的木炭。總計包拯一年的各項收入:20856貫銅錢、2180石大米、180石小麥、10匹綾、34匹絹、2匹羅、100兩綿、15秤木炭、240捆柴禾、480捆乾草。這樣計算下來包大人每年收入21878貫,年薪兩千萬!

宋代真不愧為讀書人的天堂,怎麼樣,一起夢迴宋朝吧。

從《知否》五品官盛紘的俸祿,看宋代“高薪養廉”是如何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