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辅佐朱棣夺得帝位,白日为相晚上为僧,即是功首又是罪魁

明朝有一位奇人,他本是和尚,却不专心念经,一心鼓动藩王造反,最后辅佐藩王夺得帝位,功成名就后,却又不贪图富贵,白天做宰相,晚上做和尚,此人就是道衍和尚。

此人辅佐朱棣夺得帝位,白日为相晚上为僧,即是功首又是罪魁

道衍,原名姚广孝,长洲人。他从小就不安分,他出身于医学世家,却没有继承家业,十四岁时,出家为僧。出家后,又不专心吃斋念佛,反而拜道士席应真为师,跟他学习天文、术数、卜算之学,当然他的志向不在卜卦算命。

道衍曾游历嵩山寺,有一名叫袁珙的相士见到他后说:“这是何等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必定嗜杀成性,是刘秉忠之流。”道衍听后却大喜。和尚本应慈悲为怀,他却以嗜杀为乐,由此看出道衍的不寻常。

道衍虽然作为一个僧人,但是他的志向却不在林下,而是在庙堂,曾作诗抒发志向曰: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挑选高僧陪侍诸王,为他们诵经祝福,道衍位列其中。当僧人与众藩王见面时,燕王朱棣经过道衍身边时,道衍低声对朱棣说:“王爷,您若肯选我,我送你一顶白帽子。”

此人辅佐朱棣夺得帝位,白日为相晚上为僧,即是功首又是罪魁

王爷戴白帽,那就是“皇”字。朱棣一听,大为惊奇,便奏请让道衍跟随自己。到北平后,道衍住持庆寿寺,常常出入燕王府,与燕王密谈。

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政策。姚广孝随即“密劝成祖举兵”,朱棣说:“民心向着朝廷,怎么办?”道衍却回答说:“臣知天道,何必去理会民心?”燕王于是意志坚定了,开始为起兵做准备工作。

建文元年六月,朱棣起兵前夕,突有暴风雨来袭,将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朱棣以为是不祥之兆,脸色当时就变了,姚广孝却道:“这是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朱棣这才起兵。

在“靖难之役”中,道衍没有亲临战场,他辅佐世子留守北平,但他起的作用非常大,在起兵初期就给朱棣举荐人才、训练兵马,战争过程中又屡出奇计,并提出了“毋下城邑,疾趋京师”的决定性战略,最终使朱棣顺利攻入南京,因此,朱棣论功行赏时,他名列第一。

此人辅佐朱棣夺得帝位,白日为相晚上为僧,即是功首又是罪魁

朱棣即位后,先后封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恢复其姓,赐名广孝,追赠其祖父以同样的官职,与他交谈时,为表示尊重他,称他为少师,而不叫他的名字。

道衍已经功成名就了,荣华富贵,金钱美色,唾手可得,但他却仍不改平时的作风,早晨穿上朝服上朝,晚上回到寺庙,穿上黑色的僧衣,永乐帝朱棣曾

“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

道衍的才智还不仅于此,他还精通儒学,擅长作诗,并参与修撰《太祖实录》以及颇受后世赞誉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晚年又写了宣传佛教的作品《道余录》。

靖难之役虽然以燕王获胜,登上帝位为终,但交战双方伤亡近百万,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作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道衍,可以说即是功首,又是祸魁,因此,也遭受了许多人的非议。

此人辅佐朱棣夺得帝位,白日为相晚上为僧,即是功首又是罪魁

道衍在赈灾的时候,曾回到家乡长洲,他去问候同胞姐姐,其姐竟不让他进门,去拜访朋友王宾,王宾也不见他,只是远远地对他说:“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又再去见他姐姐,其姐骂他。道衍什么反应呢?《明史》中用了四个字“广孝惘然”。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朱棣为悼念他,废朝两日,并以僧人的礼制安葬,追封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朱棣驾崩后,太子朱高炽即位后,特命姚广孝配享朱棣的庙庭,整个大明朝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的,只有道衍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