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張國樑——從江湖縱橫的大哥到廟堂倚重的名將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廣西金田村拜上帝教臨時指揮部。一名身材矮小卻精明強悍的青年男子,滿面皆是自責神情,口中喃喃自語:“這可如何是好?”身旁一位三十多歲的豹眼壯漢粗聲道:“楊大哥,總歸是我不好,事前動手時沒能知會你一聲,不然也不會鑄成此錯。等大事一了,我就向他以死謝罪!”楊大哥擺擺手,說:“羅兄弟,這事你我皆有責任,也可能是清妖的反間計。哎,我弄巧成拙,原本想讓張嘉祥打入清妖中間,如今他妻兒被你誤殺,肯定恨我們入骨,只怕要借清妖之手向你我報仇呢。”楊大哥就是後來名震天下的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另一人則是太平軍早期重要將領羅大綱,他們所說的張嘉祥就是後來清軍江南大營副帥張國樑。

晚清張國樑——從江湖縱橫的大哥到廟堂倚重的名將

此時正值太平天國起事前夕,身為拜上帝教骨幹的楊秀清四處聯絡兩廣會黨,希冀起事時能助一臂之力,貴縣一帶的江湖大哥張國樑也在受邀之列。張國樑接受邀請後,楊秀清讓他假意接受清廷招安,以作內應。不成想廣西的清廷官員擔心張國樑是假投降,逼著他帶兵端了幾個拜上帝教的支部,為了獲得信任,楊秀清指示張嘉祥可以聽從官府指揮。事後,江湖上皆傳言當初“鋤強扶弱”的張嘉祥已淪為清廷走狗。作為與張嘉祥齊名江湖的另一大哥羅大綱不明就裡,為了維護江湖道義,曾帶人刺殺張嘉祥,連續幾次都沒得手,一怒之下殺了張嘉祥的妻兒。這下,徹底把內應張嘉祥推入了官府的懷抱。

晚清張國樑——從江湖縱橫的大哥到廟堂倚重的名將

羅大綱(劇照)

張嘉祥是廣東高要縣人,上過幾年私塾,由於家貧且對讀書毫無興趣,十五歲時就跟隨叔父前往廣西謀生。由於清朝中後期人口數量暴漲,鴉片戰爭後又面臨鉅額賠款,於是清廷開始背棄康乾時代“永不加賦”原則,對百姓橫徵暴斂,胥吏們也藉此大肆搜刮,搞得民不聊生。兩廣一帶山多地少,豐年時尚不能讓百姓盡數飽食,如今負擔加重,有些“風氣強橫,重利輕生,不畏官長”的老廣們紛紛毀犁制刀嘯聚山林,對抗官府,打劫過往客商。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張嘉祥很快就踏入了江湖,嶄露頭角。

晚清張國樑——從江湖縱橫的大哥到廟堂倚重的名將

他為人講義氣:同夥李某入夥前被家鄉土豪多次凌侮,張嘉祥聽說後帶著幾個人潛入土豪家,將土豪吊死在自家大門上。他武藝高強有謀略:某次官兵入山圍剿,倉促間沒有兵器應付,張嘉祥順手舉起一根尖頭竹竿迎敵,接連刺死數名官兵,為同伴們尋找兵器爭取了時間。他盜亦有道不妄殺:張嘉祥與同夥約定“搶劫過往旅客,不論官商,皆不得殺人。留下十分之一財物,給商人做本錢,給官民做旅費”。因此,張嘉祥很快在廣西會黨中有了名聲,江湖上流行說“江湖一遇張嘉祥,從此人生改模樣”,很多人慕名前來投靠他,巔峰時有部下有三千多人,包括後來在中法鎮南關之戰中大顯身手的馮子材。就這樣,張國樑引起了同齡人楊秀清的注意,當然最終他們不但沒能走到一起,反而成為死敵。羅大綱則因誤殺張嘉祥家人一事,雖然戰功卓著,卻至死也沒能成為太平天國眾王之一。

張嘉祥接受招安後,被清廷實授六品藍翎千總,為了表示與自己的過去一刀兩斷,改名為張國樑,先是接受廣西布政使勞崇光的領導,鎮壓廣西各地會黨。太平天國起事後,改隸於廣西提督向榮。向榮是行伍出身,曾是嘉慶年間名將楊遇春的親兵,跟著楊遇春耳濡目染的學會了排兵佈陣,駕馭部下之道。他為了讓部下形成戰鬥力,成為子弟兵,收納了很多年輕的低級軍官做乾兒子,張國樑也是其中之一。其時,在廣西圍剿太平軍的諸路人馬中,向榮的戰鬥力最強。但是,插手指揮廣西軍務的大佬們很多,有廣西巡撫周天爵、廣東副都統幫辦廣西軍務的烏蘭泰以及欽差大臣、大學士賽尚阿,這些人彼此傾軋猜疑,因此太平軍能夠從容由廣西突圍進入湖南。不久,烏蘭泰戰死,周天爵和賽尚阿先後被革職查辦,向榮升為欽差大臣,帶兵出省專門負責對付太平軍。

晚清張國樑——從江湖縱橫的大哥到廟堂倚重的名將

張國樑跟著向榮一路征戰,解桂林之圍,克復全州、永興等地,進入湖南赴援,作戰勇猛,立下不少戰功,由守備擢為都司進而遊擊,逐漸成為向榮的主要戰將。咸豐三年(1853年)三月底,從武昌就跟著太平軍追擊的向榮和張國樑等人於南京孝陵衛構築十八座大營,統兵近兩萬人,準備攻擊先於他們十多日進入南京的太平軍,這就是江南大營的創始。此時,江蘇戰場的清軍對向榮寄予厚望,江南大營的清軍亦不負眾望的主動出擊數十次,卻始終不能攻克南京城,雙方在外圍打得你死我活。

晚清張國樑——從江湖縱橫的大哥到廟堂倚重的名將

咸豐四年夏,為了截斷太平軍的糧道,張國樑奉命攻打南京上游的太平府(安徽當塗),太平府城三面臨水,只有東路是陸地,太平軍為了捍衛糧道,在此駐有重兵。張國樑分兵三路,設伏縱火,然後自帶四百精銳主攻東路,一戰攻克,時人稱之為奇捷。這是江南大營攻克的第一座要城,張國樑也得以升為副將,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咸豐帝為了激勵清軍早日攻克南京,決定在前方將士中樹立一個能征慣戰的榜樣,恰逢張國樑攻打鐘山附近太平軍堡壘時中指折斷,咸豐派遣飛騎攜帶大內御製傷藥前往南京賜予張國樑。這下把張國樑感動得決意以身許國,每逢作戰時都身先士卒,瘋狂斬殺太平軍,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太平軍對他避而不戰。咸豐又下旨給向榮,讓他將張國樑的畫像送往京城,以供御前瞻賞,並囑託張國樑對敵作戰時勇猛之中,宜加慎重。此後,江南清軍每打勝仗,咸豐都派人賞賜珍玩,對張國樑尤為豐厚。

晚清張國樑——從江湖縱橫的大哥到廟堂倚重的名將

咸豐皇帝

咸豐六年四月初,太平天國燕王秦日綱由鎮江金山渡江北上,乘江北清軍防備鬆懈,一舉突破瓜州重圍,進而攻打清廷設在揚州的江北大營。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兵敗自殺,欽差大臣、江北大營統帥託明阿向揚州東北方向逃去。與此同時,翼王石達開採取也在南京外圍採取軍事行動,他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分兵攻打南京東南方向的溧水,意圖進擊常州、蘇州。蘇錫常一帶是清軍餉源所在地,向榮自然不敢坐視不管,急調張國樑前往鎮江圍堵。石達開見向榮兵力空虛,便集中主力攻打江南大營。等到張國樑意識到上當回援向榮時,江南大營已經被石達開部攻克。無奈中,張國樑沿途收拾殘兵,會同向榮由句容退守丹陽。

晚清張國樑——從江湖縱橫的大哥到廟堂倚重的名將

當年八月份,羞極慚愧的向榮在丹陽病死,臨終前將軍事指揮權全盤託付給張國樑,此時張國樑以提督銜實授福建漳州鎮總兵。向榮死後,清廷並沒有遵從他的安排讓張國樑全權指揮江南清軍,而是另派欽差大臣、江南提督和春前往接替,張國樑則勝任湖南提督,以幫辦江南軍務的身份協助和春。據說,咸豐也曾考慮讓張國樑接替向榮,但是軍機大臣彭蘊章持反對意見,他說:“張國樑畢竟是反賊投誠,其心叵測。”因而作罷。

和春是滿洲正黃旗出身,雖然掛著頂級武官---提督頭銜,但軍事才能非常有限,能夠上位主要依靠他的滿人身份。自他接手後,江南軍務大壞,他蔑視漢人,喜歡奉承,且容不下張國樑,時有掣肘。兩人雖然不和,但都以圍堵太平軍為第一要務,於咸豐八年年初再次構建江南大營。在江南大營二次重建至再被攻克的兩年時間裡,張國樑先後收復句容、高淳、鎮江等地,尤其鎮江其時已被太平軍控制五年之久,能夠收復實屬不易。太平軍意識到江南清軍中唯有張國樑部是勁敵,因此在江南各地四處開花的攻打城池,張國樑聞警則出,往來奔波於南京至鎮江一帶,疲於奔命。

晚清張國樑——從江湖縱橫的大哥到廟堂倚重的名將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示意圖

咸豐十年五月份,李秀成指揮太平軍再次攻克江南大營,清軍大潰,主帥和春退往丹陽。張國樑的部隊也軍心動搖,看著清軍沿途拋棄的糧餉軍械不計其數,頓足嘆息:“八年心血,毀於一旦!”隨後揮劍自殺,被左右奪下擁退至丹陽,準備前往鎮江與馮子材合兵一處,阻截太平軍繼續東進。但是他英勇善戰的名聲最終害死了自己,撤退時他的部隊中混入了太平軍,乘機對他發起狙擊。貼身親兵皆被殺散後,身受重創的張國樑不願受辱,驅馬躍入丹陽河而死。張國樑落水身亡的消息傳到京城,咸豐帝大為震驚,不願相信這個事實,多次下旨詢問張國樑下落,直到兩月後才丟掉幻想。後來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捕後,說出張國樑被埋在丹陽尹公橋塔下,骸骨才被家人領回安葬。

清史稿評價說:張國樑驍勇無敵,江南恃為長城,他死後江南各地相繼淪陷,士民哀思,私立廟祀。講述他的戰績往往言過其實,與古名將同稱,但由此更可見其威烈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