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李二口長城

「五律」李二口長城

李二口長城

久行邊地外,漫踏戍城秋。

朔漠連雲野,關山接草邱。

憑臨農稷少,檢點壘屯稠。

莫話戈矛事,杞人歸雁羞。

「五律」李二口長城

李二口長城

長城從河北西部山區爬上黃土高原,便進入大同。外長城進入大同後,從東到西依次經過天鎮、陽高,新榮、左雲,其中在天鎮縣境內長城約五十公里,大多數修築在崇山峻嶺的峰巔之上,跨崖越谷,連堡接寨,宛如神龍,十分壯觀宏偉。特別是在守口堡和李二口一帶,更顯“雄關存舊跡,形勝壯山河”的氣勢。

「五律」李二口長城

李二口村

李二口村位於天鎮縣城北部明長城下,距縣城十五公里,全村百戶有餘,人口不足四百。李二口其實根本不是一個村子,而是“軍屯”的遺留。明嘉靖年間,大同地區為了解決沿邊要塞衛所軍隊的糧餉問題,明朝廷令衛所軍開荒種田,這就是明代的軍屯,不僅僅只是李二口村,大同地區現今在長城附近的村子絕大多數是軍屯的後代和遺留。嘉靖二十二年,兵部左侍郎詹榮以大同無險,築東路邊牆一百三十八里,墩臺一百五十四,在天鎮境內以新平堡附近三十多所,延亙圍護五百里農田,李二口長城便在其中。

「五律」李二口長城

李二口長城

由於田多兵少,朝廷便以田地募軍,每軍給地五十畝,可以攜妻帶子,戰時士兵作戰,和平時種田生息。軍屯的措施在鞏固大同邊防和解決大同衛所軍軍需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實行以地暮軍的辦法後,《明史》翟鵬轉記載:“得軍一千五百名,事半功倍,省費用十萬計”。

「五律」李二口長城

遠眺李二口村

李二口村作為軍屯與黑石崖溝李二口長城唇齒相依,共生共榮。李二口長城保存較為完整的主體牆體大約四十公里,都是黃土夯築,裡邊雜以碎石塊和植物枝條等,一般通高六到十米,厚為五到八米。李二口長城是歷史的見證,見證了從明嘉靖到清末五百餘年的戰火紛爭,權力傾軋,見證了狼煙滾滾和也見證邊關貿易之盛況。

「五律」李二口長城

特別是俺答汗執政期間,對明朝政府採取睦鄰友好的政策,積極推行邊地貿易,使大同地區邊貿出現了極為繁榮的局面。由於漢族和少數民族長期交往,通商通婚,最終形成了民族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的深厚關係,李二口長城段也成了民族和睦的紐帶和橋樑。

「五律」李二口長城

李二口村民向我們述說李二口村將整體搬遷進附近移民新村的好消息

現今當地政府已經為李二口村整體移民做好充分的規劃和準備,在不久的將來,李二口村將整體搬遷進附近的移民新村。而李二口長城將作為長城軍屯文化的傳承者,將會一直靜靜的守護著這片熱土。

「五律」李二口長城

李二口長城

圖文原創首發:張夢章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首部詩集《鳴玉集》即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