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聚力 能动履职 互动共赢 工业园区法庭创建“无诉讼乡(镇)村(街)”活动效果良好

2018年以来,工业园区法庭按照河北省高院、廊坊市中院的工作部署,在党委统一领导、县法院党组正确指导下,着力推进创建“无诉讼乡(镇)村(街)”活动,延伸职能、勇探新路、多方联动、服务民众,取得了良好效果。截止今年10月,工业园区法庭共受理案件67件,受理案件数同比下降19%,其中结案50件,调撤36件,辖区59个自然村中, 有50个村达到无诉讼标准,即有85%的村(街)达到无诉讼村(街)标准。

一、多方联动,构建无讼工作“新格局”。

立足实际、规范程序、健全制度、大胆创新,织密多元化解纠纷网络,打造无诉工作“新格局”。积极争取园区党委政府及村街两委大力支持,重大问题及时向驻地党委政府汇报。建立与园区政府和村街每周工作通报对接机制,法庭负责人牵头,驻庭陪审员组织实施,对矛盾纠纷隐患进行登记,录入“一乡一庭”调解系统,及时梳理、研判,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加强对村街调委会等基层调解组织的协调指导,充分发挥驻庭陪审员与村街调解联络员的能动性,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化解矛盾纠纷。由此构建起“法庭负责人牵头、园区党委政府支持、村街两委联调、调解员参与”的工作模式。

二、能动履职,筑牢纠纷化解“主阵地”。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延伸职能,开拓创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

抓实培训,加强业务指导,做到履职担当。对“一乡一庭人员”进行集中培训5次,使其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和提高网络工作技能;对全区59个调解联络员进行系统培训10次,普及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组织村街调委会进行庭审观摩多次,帮助其熟悉和掌握调解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升实战性技能。

强化诉前调解,深化诉调对接,做到司法为民。根据法庭工作实际,设立专职或兼职程序分流员,做好案件分流、程序转换等工作。强化诉前化解,深化诉调对接。适宜诉前化解的家事纠纷、相邻关系纠纷等十类案件,征得当事人同意后,进行诉前化解。经诉前化解达成协议的,根据当事人申请予以司法确认或出具调解书,未达成协议及时转入立案程序。工业园区法庭辖区分为工业园区和新兴产业示范区两大区域。工业园区是老园区,基层调解组织比较成熟,不仅了解乡情、民情,在法庭的多次专项培训下提高了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今年共收案10件,调撤5件,所辖26村(街)中,有25村无诉讼,即有96%的村(街)达到无诉讼村(街)标准;新兴产业示范区是我县重点开发区,农村土地房屋征迁改造多,大量群体性纠纷涌现。法庭有针对性的利用网络、农村集市、村街板报等多渠道多种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法制宣传和普法活动,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知识,在诉前化解了大量矛盾。今年共收案57件,同比减少21%,调撤23件,所辖33村(街)中,有25村无诉讼,即有76%的村(街)达到无诉讼村(街)标准。

主动服务,建立矛盾纠纷隐患排查机制,做到防患未然。由法庭负责人牵头,组织有关人员,集中排查、经常性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隐患建立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法庭主动服务,排查化解某食品厂与固安县供销合作联社买卖纠纷重大案件,为联社追回款项670万元,保障了退休职工权益,化解了集体访隐患。

三、依托网络,传递信息共享“和谐音”。

依托“一乡一庭”积极构建网上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法庭建立畅通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采集、上传有关数据。同时,法庭建设了云视讯平台,平台支持高清客户手机等终端接入,可以点对点及单点对多点视频会议模式解决纠纷。日常工作中,法庭负责人与相关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人民调解员通过微信群沟通信息。法庭和村委会的桌牌上都有有微信群的二维码,群众扫一扫二维码就可进群,了解解决纠纷的相关情况。在线为群众咨询58次,化解纠纷26起,消除矛盾隐患32起。

四、责任互联,打造互利共赢“大舞台”

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对接机制,互动预防,做到服务大局。一是与大兴法院、广阳法院组织发起第二次北京新机场司法保障与协作论坛,研究并实施了三地法院司法对接协助工作机制。二是建立维护我县重大项目维信诺OLE显示屏的司法对接机制,研究开展项目的发起、资产重组、合同签订、工人权益等司法支持工作。三是建立对固安县柏村的拆迁改造司法服务,与园区、村委拆迁指挥部建立了司法对接,从拆迁、安置等项目建设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同时对村民进行了宣法、普法,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今年已协调解决了一起因拆迁引起的纠纷。

今后的工作中,工业园区法庭将继续以创新人民法庭职能为切入点,贯彻落实“一五双十”工作思路,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街),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让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工业园区落地生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