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李志 3O有機農業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今年8月以來,非洲豬瘟的陰影一直籠罩在生豬市場上,引起了不少人對於吃豬肉的恐慌。非洲豬瘟給中國的生豬產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前幾日,央視特別報道了《餐桌上的革命》,聲稱為地球“減負”誕生的“人造肉”將端上餐桌。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為了滿足人類食肉的需求全球每年要宰殺700億隻動物,飼養這些動物要消耗大量的地球資源和對環境的影響。通過科學手段製造出一種能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替代性的肉類—“人造肉”,來緩解這種壓力。我們不由的發出質疑聲,人造肉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嗎?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暫且不說“人造肉”是不是可行的,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段內容,吃肉對環境和地球資源的影響。因此,我們分解了該視頻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到2030年畜禽飼養業製造的溫室氣體甚至將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科學家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6億,如果人類繼續像現在這樣吃肉,食物生產系統對環境的影響至少會增加1倍。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肉類食用量的不斷增長,加強了氣候變化和物種滅絕,汙染了土壤、水和空氣,刺激了全球飢餓的蔓延,而充滿味覺誘惑的真空包裝肉製品中,我們並不能看到這一點。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印度環境學家希瓦指出,地球上大部分穀物都不是為了人類食用而種植的,在美國只有2%的大豆是被人類所食用,大約70%用於動物餵養,另外28%用於生物燃料。這滿足了人們對利潤的追求,而不是解決人類飢餓的。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的數據,目前全球約有8.21億人正在經受飢餓折磨,有超過1.5億兒童營養不良導致發育遲緩,每年全球穀物產量的三分之一被用來餵養養殖場裡的動物。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水是肉類生產過程中大量消耗的資源,每生產一公斤雞蛋需要3300升水;每生產一公斤雞肉需要3900升水;每生產一公斤豬肉需要4800升水;每生產一公斤奶酪需要高達5000升水,最令人驚訝的是,每生產一公斤牛肉則需要15500升水。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在消耗土地、水等地球資源的同時,動物養殖和肉類生產還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研究證明,生產一公斤牛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一輛小轎車行駛100公里排放量大致相當;生產一公斤豬肉或禽肉所排出來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小轎車行駛50公里的排放量;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數據顯示,動物養殖業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人類所有交通工具,汽車、卡車、火車、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市裡的牛肉看起來並不昂貴,但它的價簽上卻沒有體現出地球資源和環境為此付出的代價。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在美國有超過95%的肉類是來自工廠化農場,那裡的環境並不適合動物生長,雞是一種好奇心強很聰明的動物,但在工廠化農場裡他們的生活變得短暫而痛苦。小雞不是在雞窩裡孵化而是通過孵化器孵化出來的,在小雞能夠站立起來時,就會被送到巨大的飼養場裡。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在這些動物監獄裡,它們處在及其擁擠的環境中,甚至終身不見陽光,人類養殖者的最大目標就是讓它們迅速達到屠宰重量。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一般家雞的正常壽命為3到5年,但是養殖場的肉雞隻能活到35到49天。如此短暫的生命週期它們必須長大到兩公斤,這是任何有機體都難以承受的殘酷的快速生長。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有些雞無法在這種不正常的生長速度中存活,它們的身體無法支撐它們走到飼料槽或水槽前,還有一些死於心血管疾病,它們的屍體最後變成了同類的飼料。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這些都是我們在吃肉的時候並不瞭解的事實,食用不安全食品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有時還會構成致命危險。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自1963年起,國際食品法典已出臺了數百條國際公認的標準、方針和行業規則。其最終目標是確保食品安全及貿易。食品可安全入口,且營養成分完全不丟失。瞭解並明確食品安全標準至關重要,因為從農場到餐桌的過程變長,越來越少的消費者知道究竟是誰生產了他們所吃的食品。食品標準在確保安全、質量以及促進貿易公平競爭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農業的密集化種養,在過去幾十年間極大促進了糧食和肉類產量的增加,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環境影響 ,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急劇上升,生物多樣性的退化,抑或是水資源和土壤汙染。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到2050 年,農業產量需要增加 50% 才能滿足屆時全球 90 多億居民的糧食需求。這將使環境和氣候變得愈加脆弱,從而引發糧食安全問題。那麼如何以另外一種方式來生產所需的食品?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事實上,存在許多既尊重環境又能實現高質量和高產量農業生產的方法 :種養結合的社會生態農業,永續農業,有機農業,瞭解行為終點才能更好的解決現有農業對環境的影響。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全域有機農業循環體系圖

有機旱作農業產業鏈由種植、養殖、培植以及農產品加工構成一個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廢棄物為一體的有機生態產業循環體系。植物體系由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構成立體的植被體系,包括糧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水果、乾果、藥用植物(道地藥材),充分傳承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的間作、輪作技術;因地制宜實施豬雞牛羊養殖或特種養殖;充分利用種植和野生的秸稈、樹木枝葉等進行食用菌生產,農作物的秸稈和加工下腳料、廢棄物可以用來做動物飼料和食用菌原料,動物糞便和菌渣可以做肥料。

餐桌上的革命,吃人造肉?食肉的環境代價

今年中法環境月活動以“飲食 呼吸”為主題,提倡大家少吃肉,吃好肉,需要你和我共同去改變。為了更好的未來,讓我們開始注重吃,健康的吃,在乎自己,在乎家人,在乎動物,在乎環境,在乎我們的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