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生存法则,让他放弃了开咖啡馆的梦想?


怎样的生存法则,让他放弃了开咖啡馆的梦想?

从咖啡爱好者到咖啡书作者

佐拉是一个自由设计师和绘本画家,同时也是咖啡爱好者,刚刚推出了新书《猫头鹰的咖啡馆》。爱上咖啡,一开始也是因为工作需要。对于漫画家来说,把脑海中的创意绘制成画面,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咖啡可以很好地支持创作所需的精神强度。在喝了很多咖啡之后,佐拉开始去研究咖啡怎么才更好喝,迷上了单品咖啡以及一些丁零当啷的咖啡器具。

每天起床之后,佐拉都会先用手摇磨豆机研磨咖啡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顺便锻炼身体”。然后手冲一杯他最爱的耶加雪菲,用咖啡香气把好状态“叫醒”。同时他开始动手画一本与咖啡有关的书,希望凭借生动有趣的漫画,让更多人喜欢上咖啡。

为了写书,佐拉查阅了大量资料,尝试了各种咖啡豆,也跟很多咖啡师交流。旅行的时候,他会特意搜集一些咖啡相关的东西,比如镶满古老图案的土耳其壶,还有像小孩子过家家用的 Mini 版的摩卡壶。他最钟爱的咖啡器具是一把拥有典雅流畅线条的Chemex手冲壶,在他的漫画里,你也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

有了对于咖啡的真挚热爱,再加上写书的知识积累,这位文艺青年差不多能算得上“略懂”咖啡了吧。但佐拉说,越了解这个行业,就越不敢轻言自己想开一家咖啡店。

怎样的生存法则,让他放弃了开咖啡馆的梦想?

咖啡馆的另类生存法则

有很多咖啡行业的朋友告诉佐拉,咖啡店里的咖啡,好不好喝并不重要。佐拉很震惊:“这怎么可能!”虽然感情上难以接受,但他们说的正是国内咖啡馆的生存现状。开一家咖啡馆的成本太高,单卖咖啡并不赚钱,只能搭配卖甜品、简餐,或者举办各种线下活动及课程。慢慢地,咖啡店变成了复合式的餐馆,咖啡品质排在食材、装潢、氛围和价位之后,变成了店里很不起眼的一部分。

一家咖啡店,售卖重油重盐、影响咖啡风味的食物,本来是不可取的。但为了生存,很多店都“堕落”了,因为他们的客人并不在乎能喝到什么咖啡,而只重视能吃到什么餐点。梦想照不进现实,文艺青年想象中迷人的咖啡香气,最后可能变成了洋葱和咖喱的气味,“咖啡店卖鱼香肉丝套餐”这种不可思议的魔幻场景,成为了最残酷的现实。

怎样的生存法则,让他放弃了开咖啡馆的梦想?

就这样,一些本来只想好好做咖啡的人,在开店之后却被生存捆绑,脱离初衷越来越远,大家拼命开发餐点,陷入了一种怪圈。所谓的“独立咖啡店”数量越来越多,但咖啡的水准却没有相应地提高,有一些小店为了控制成本采用劣等咖啡豆,端出来的咖啡口味甚至跟速溶咖啡一样糟糕。

而佐拉不想被这种咖啡另类生存法则捆绑。他不想做简餐,不想砸重金做装潢,他想要的,是一家专注于咖啡本身的咖啡店。

Manchester Press 的咖啡很棒,拉花也是一大特色。不同于经典的天鹅和爱心图案,这里的咖啡师擅长描绘可爱的人物,很乱来,很有趣。这里许多咖啡馆都是“第三次咖啡浪潮”的先驱和践行者。“第三次咖啡浪潮”代表着一种理念,即把咖啡的制作当成一种艺术,还原它真正的风味。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许多独立咖啡店在咖啡豆的种植、加工、烘培上精益求精,向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鲜咖啡成品。像墨尔本的咖啡名店 Proud Mary、Seven Seeds,皆对咖啡豆有极高的要求。

顾客来到店里,更多地是为了享受一杯好咖啡,这也让墨尔本的咖啡店出现了一个极简派的分支——比如像 Patricia 这样只能站着喝的咖啡店。不大的空间里挤满了端着咖啡杯的西装革履的男士们,不少人甚至只能站在门外或坐在货箱上享受咖啡。

怎样的生存法则,让他放弃了开咖啡馆的梦想?

这样的咖啡店,才是佐拉心目中的理想国。但想复制这美好图景,把国内咖啡消费引入良性循环,不只需要好喝的精品咖啡,还需要培养懂得欣赏的消费者,改变人们在咖啡店里一坐一下午的消费模式。

所以你的咖啡馆什么时候开?我问佐拉。他说,再等一等吧。毕竟身边有那么多做咖啡的朋友,都在“生存法则”面前输得惨烈。想要开一家他理想中的纯粹咖啡馆,还需要国内的Coffee Drinker 进一步成长。

等到他们愿意为一杯好咖啡买单,懂得欣赏烘焙师和咖啡师的用心,懂得欣赏一件事物的极致和纯粹,那时候的他,一定会实现咖啡店的这个梦。

怎样的生存法则,让他放弃了开咖啡馆的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