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兩萬卻不捨得花200塊錢投資自己,窮人思維限制了你的成長

閨蜜前天找我訴苦,他老公月工資每月有兩萬多,可是幹什麼都非常摳。用閨蜜的話來說,一家大小出門,不捨得開車,說油費、停車費太貴,要擠公交。

這也就算了,省點錢也是為了這個家。但最讓閨蜜受不了的是,老公單位有一個培訓項目,每個人只要交200塊錢的報名費,老公竟然嫌要交費,放棄了這個培訓機會。

月入兩萬,連200塊錢都捨不得投資自己,這真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

這世界上,窮人思維並不是窮人才有的思維,像閨蜜這樣家庭條件還不錯,思想上還是窮人思維的不少。

窮人思維不僅僅會讓你目光短淺、只看見蠅頭小利,最要命的是,在人生路上,這種窮人思維會,禁錮你的思想,遮擋你的視野,限制你的成長。

月入兩萬卻不捨得花200塊錢投資自己,窮人思維限制了你的成長

01) 窮人思維重眼前,富人思維看長遠;

窮人思維重價格,富人思維重價值。

行為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沙菲在暢銷書《稀缺》就有提到一個概念:稀缺思維。稀缺思維是長期的資源匱乏感導致大腦的注意力被稀缺資源俘獲,嚴重影響人的認知智慧。

這種匱乏感導致人只會關注當前利益,無法關注長遠利益;只會關注物品的價格,而忽略了真正的價值。這種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你打開自己的衣櫥,裡面塞得滿滿的都是一些便宜衣服,要出席一些正式場合時,挑不一件合適的、有質感的衣服。其實,五六件便宜衣服價格加起來,完全可以購買一件有檔次的衣服了。

你淘寶雙十一不停買買買,等到把快遞都拆了,才發現真正需要的東西沒有買,而不需要的化妝品、面膜因為打折買了幾箱,都可以用到明年。

你在商城挑了一臺最便宜的空調,結果發現不僅製冷效果一般,還特別耗電。一個夏天過去,加上多浪費的電費完全可以買那臺名牌空調。

這些情況都是隻注重眼前的蠅頭小利,忽視了長遠利益,只看重價格,忽視價值的後果。

更可怕的是,這些窮人思維還往往被披上了“節儉”的華麗外衣,很多人還在為省錢而驕傲,卻不知道,單純追逐價格忽視價值,其實是最大的陷阱。

這種陷阱,讓人忽視掉事情的本質。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目標,只注重價格,忽視價值的人,容易在人生中做出錯誤的判斷,往往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

月入兩萬卻不捨得花200塊錢投資自己,窮人思維限制了你的成長

02) 窮人思維為錢工作,富人思維讓錢為自己工作

《窮爸爸和富爸爸》書中,指出: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區別就是:窮人是為錢拼命工作,富人拼命讓錢為自己工作。

窮爸爸們每天辛苦工作,賺到工資後付房貸、車貸、小孩教育費用、老人醫療費等等。付完賬單後,所剩無幾。為了生活,窮爸爸們繼續努力工作,獲得工資,繼續付賬單。這樣週而復始,等老了,就只能等著政府發放的養老金過日子。窮爸爸非常努力,但所有的努力只夠一家人的溫飽而已。

富爸爸則不同,他每天思考的是怎麼樣通過學習理財知識和方法,整合手邊的資源來賺錢。富爸爸們學習理財,購買各種資產,再從資產中獲得現金流。

這就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不同。

窮人思維用時間去換取金錢,富人思維用資產來獲得財富。

窮人的收入都是“主動收入”: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獲得的勞動收入。比如,一份收入比較固定,卻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工作。用每天八小時,甚至更多的加班時間,換來一份維持生活的薪水。

富人的收入大多是“被動收入”。“被動收入”是指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也不需要特意去照看,就可以自動獲得的收入。

顯而易見,房租、基金、股票收益等等屬於被動收入。

主動收入受制於時間、空間。特別是職場上瓶頸無處不在,突破這些限制不僅僅取決於能力,還有運氣。被動收入才是財富自由的關鍵。

要有被動收入,就要轉化思維,學會讓錢為自己工作。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轉變自己的思維:從窮人思維走向富人思維。

月入兩萬卻不捨得花200塊錢投資自己,窮人思維限制了你的成長

03) 從窮人思維走向富人思維,是走向財務自由的根本:

電影《1942》裡,張國立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說:“我知道昨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那時候咱再回來…..。”

的確,生活中很多人,只要擁有富人思維,即使人生處於低谷,還是有翻盤機會。從“窮人思維”走向“富人思維”,要注意以下幾點:

建立機會成本的概念:

經濟學家說過,在做任何決定時,都要考慮“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就是指,當你選擇一樣東西時,意味著放棄另一樣東西。

生活中太多這樣的情況:在商家“買500減100”的瘋狂促銷宣傳下,你掏出錢包,買看上去便宜,但目前根本不需要的商品時,你需要稍微考慮一下“機會成本”

假設你買了這商品,不但佔用了你的儲物空間,還佔用了你的資金。同時,你還喪失了用這500塊去投資,錢生錢的機會。

這就是機會成本。你在做每一個選擇時,犧牲掉了做其它選擇的機會。

窮人思維是,用儲蓄去消費,去支付更多的賬單。

富人思維是,用儲蓄去創造更多的錢,也就是投資。

當你決定消費時,考慮一下機會成本,這筆錢怎麼樣用才能更有價值,這是走向富人思維的起點。

“沉沒成本”不要追:

沉沒成本就是過去發生,已經不可能收回的付出。

比如你買票看了場電影,不料電影非常無聊,但票都已經買了,也不可能退回。大多數人寧願耗兩個小時看完,也不捨得中途退場。

這時,最明智的做法是,對於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切記不要再去花費時間和精力。電影不好看,就不看,把時間拿來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已經浪費了自己的金錢,就不要浪費更有價值的時間。

前段時間楊冪離婚就是很好的例證。她對於婚姻生活中的“沉沒成本”卻是處理得非常利索。一旦明白這段感情不再值得經營,便立即抽身。對於過去所有付出的“沉沒成本”完全不追戀,非常捨得。因為她明白,擺脫爛泥,才有精力去迎接人生的美好;擺脫“沉沒成本”,人生才有更好的機會。

卡耐基曾說過:“不要為打翻了的牛奶瓶哭泣”。該快刀斬亂麻時,就要當機立斷。懂得止損,才能從沉沒成本的泥潭裡抽身而出。

學習理財,分清資產和負債,讓錢為自己工作:

要從“窮人思維”轉變到“富人思維”,學習運用財富是關鍵。真正的富足是擁有管理金錢的智慧,讓錢為自己工作。要學會讓錢為自己工作,首先就要分清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

理財專家羅伯特·清崎說過資產和負債的區別:

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負債,就是把錢從你的口袋裡取走的東西。

從這個標準來看:自住的房子、自用的車子,非但不能給你帶來收益,還需要維護保養等等,這是家庭的負債。而能給家庭帶來收益的房產、基金、股票、保險等等都是資產。

從“窮人”到“富人”就是一個不斷減少負債,增加資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學習理財知識,提升思想觀念,學會對資源的運用,讓錢為自己工作。

月入兩萬卻不捨得花200塊錢投資自己,窮人思維限制了你的成長

巴菲特說過:“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要懂得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不管目前你的經濟狀況怎樣,不要讓窮人思維限制你的成長。工作只能解決溫飽,思維才決定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