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实操案例:乡愁贵州项目的乡村景观意象设计方案

本文介绍了乡村景观意象的概念, 从乡村景观意象的特征出发, 对田园综合体表达乡村景观意象的形式进行了分析, 并以“乡愁贵州”项目的乡村景观意象设计为例, 探讨了田园综合体中乡村景观意象元素的具体表达方法。

1 乡村景观意象的概念

“城市意象”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 认为:城市对大众来说, 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特点, 城市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感觉形象, 即是所谓的城市意象。与城市环境意象相对应, 乡村环境意象是乡村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 在人们脑海中所留下来的“共同的心理图像”[1]。而王云才认为, 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 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 (mental-map) [2]。乡村景观的感受对象是旅游者和当地营建居民, 乡村景观意象的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差异, 它是感受者在与乡村景观建立联系的时候形成的印象和想象。因此, 乡村景观意象的营造同样离不开对景观意象元素中, 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个元素的特征表达。

2 田园综合体规划中乡村景观意象的特征

田园综合体中乡村景观意象的营造, 需要经过实地调查分析并总结项目在地块的意象特征, 通过景观设计手段将其景观意象特征最大化的保留与完整体现, 才能真正营造出具有当地

文化特征的乡村景观。可以说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控制核心。

2.1 保留并强化农耕文化特质的山水地脉特征, 形成特色的场地区域边界

乡村景观意象随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地区居民对其利用的形式差异, 产生截然不同的具有浓厚地方自然环境特征与区域文化特征的乡土景观, 是本土农耕文化的直接反映。它既区别于原始的山水地貌和已被高度开发的城市空间, 具有明显的边界特征, 但又与周边区域相互渗透融合。在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应进行自然资源的适宜性、开发程度及生态承载量分析评价, 作为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尊重场地乡村地脉形态,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场地的山水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打造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的生态系统, 塑造良好的地域性生态景观格局。

2.2 提供可充分展示乡土民俗的社会活动空间场景

空间场景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 是不同时期在环境、资源、文化、地域、美学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它存在于城市、郊区、乡村或荒野等所构成的连续时空中[3]。在田园综合体规划中, 对乡村民俗、田园生活的联想和引发情绪的共鸣, 则需要借用某一个特征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综合性地给场地的空间场景重新展示典型场面或传统活动, 以真实而立体的景观空间塑造一种特征和氛围, 促使对传统文化有更具体而感性的理解。

2.3 活化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建筑空间和标志物

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布局、建筑构造、材料、色彩和标志性的构筑物等均不同程度反映了当地生活方式、意识观念、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等地域性文化内涵。建筑物与构筑物作为田园综合体垂直方向的视觉焦点, 应反映乡村景观的不同地方风格, 通过对文化符号、民族图腾元素的提炼、运用, 实现对乡村景观的地域文化的渲染与表达。

2.4 展现乡土特色植物景观, 营造具有乡村景观意象的特征区域

乡土植物在与人的长期相互作用中, 形成独特的地域化植物景观印象。在田园综合体设计中, 乡村景观的植物设计应区别于城市观赏植物的配置模式, 应加大乡土植物种植的比例, 充分考虑植物的乡土特性, 模拟周边环境的自然植物群落进行设计。项目中可根据本土乡村景观中识别度较高的乡土植物和具备一定观赏效果的经济类植物进行区域意象的设计表达, 使项目具备更广的被识别特征。

3 实践案例———乡愁贵州项目的乡村景观意象设计

3.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部, 距贵阳市区约23 km, 是前往黄果树、织金洞等多个景区的必经之地。“乡愁贵州”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约3 km2, 项目整体地形高差达140 m, 呈西南高, 东南低的峡谷形地势, 原有5条天然山谷 (见图1) 。在“乡愁”主题下, 首期建成的项目区块充分利用场地和贵州乡村特色景观的特征, 通过入口区、百家宴、碧霞池、溪涧谷和中华农耕轴等区域节点的多维度的乡村景观重现, 塑造具体可感的, 富有贵州特色的坝、屋、场、田等乡村景观特色与山水人文特征的田园综合体 (见图2, 图3) 。


田园综合体实操案例:乡愁贵州项目的乡村景观意象设计方案

(来源:中机院 www.reportway.org)

3.2 乡村景观资源分析

“乡愁贵州”项目在原有的山林果林、梯田、村舍聚落、水坝、乡道等乡村景观资源基础上, 融合贵州本土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进行乡村资源的活化与再利用, 通过艺术的加工、传统文化符号的提炼利用以及乡村生活场景的重现, 多个角度进行乡村景观资源的整合利用。利用原有的山形轮廓、农田与溪流水体的形态结合项目景观片区的节点规划和游览路线设计, 科学整合与梳理原有的乡村道路路线, 把丰富的贵州乡村特色的人文与乡村景观进行有机联系, 如“百家宴”与民居聚落的特色街场、山谷溪流中的水坝、桥梁、水车与滨水乡土植物、梯田与晒谷场和水磨坊、山林果树与田园农场等, 使得原本布局散乱的景观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整合与多形式的对“乡愁”主题的再现。

田园综合体实操案例:乡愁贵州项目的乡村景观意象设计方案

(来源:中机院 www.reportway.org)

田园综合体实操案例:乡愁贵州项目的乡村景观意象设计方案

3.3 乡村景观意象在项目中的表达与营造

3.3.1 主动强化并保留原有山水地貌, 与项目内建筑群共同构筑村落边界意象

根据项目的田园综合体的定位, 结合其山水地貌特征和景观体系, 对山体、水系、农田和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保留与利用, 目前已形成的入口区和“中华农耕轴”景区, 形成以桥及跌水坝分割狭长水面的连续性景观廊道营造地域特色 (见图4) 。


田园综合体实操案例:乡愁贵州项目的乡村景观意象设计方案


“中华农耕轴”作为整个项目的游览及服务核心, 与项目景区主入口和集散广场相联系, 由碧霞烟波—卧虹叠瀑—羊昌秀水—村妇浣纱—万象农耕等节点形成东西走向景观主轴线, 轴线依托原有水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 强化场地山水骨架, 构筑场地轴线整体的边界轮廓, 使乡村景观立面视觉层次更丰富可感。由轴线向四周发散形成不同的节点, 利用天然山水谷地, 营造“石溪灵谷”“百家宴”等节点, 发展农业观光、耕作体验、民俗风情体验等, 通过果林、叠瀑、小溪、石谷、菜地、梯田等贵州山水文化元素, 弘扬农耕文化, 通过风雨桥、吊脚楼等建筑元素强化“贵州乡愁”的建筑记忆。

3.3.2 利用空间场景活化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及倡导体验式农耕生活

利用空间场景中以乡土石材断墙围合的广场、廊桥、石磨小品、村屋院门、老井等立体展现“乡愁贵州”项目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中华农耕轴以跌水坝、梯田栈道、水车、桥结合水系两旁的耕作体验区, 通过农田及菜圃果林改造, 开展农作物种植、收割体验、水果采摘等参与性项目, 在景观小品和特色建筑群中融入蜡染、刺绣、浣纱、百家宴、晒谷、打糍粑等贵州乡村活动内容, 展示贵州乡村文化;通过田园、回廊、吊脚楼、风雨桥、池塘等把乡村生活具体化、日常化、诗意化, 让传统村落文化元素、山水田园元素和耕读文明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乡愁”记忆。

3.3.3 再现乡土建筑空间及强化乡土景观标志物

对项目所在区域的乡村建筑群落及景观标志物进行改造与营建, 强化具有贵州特色的风雨廊、石头桥、吊脚楼、水车等景观标志物, 并结合乡村场地空间特征和贵州传统建筑特点, 采用风雨廊与梯田相结合, 完善原有农田改造、田埂和水利设施, 设置亲水休闲的步行空间;采用水车、石头桥和梯田相结合的形式, 设置耕作体验空间;在项目入口区, 结合村屋院门、乡土石材断墙、水井、依山而建的廊架等景观元素, 建成具有乡村景观意向的观赏和集散空间;与村旁农田耕地、山林、原有村落空间布局形式共同构筑村落的边缘景观, 形成“田、坝、场、屋”的空间格局 (见图5) 。


田园综合体实操案例:乡愁贵州项目的乡村景观意象设计方案

(来源:中机院 www.reportway.org)

3.3.4 乡土植物体现田园气息及塑造特征化的乡村景观区域意象

“乡愁贵州”项目在尽量保留原有植被基础上, 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进行植被补植。在入口区场地边界采用大冠幅乡土乔木, 如香樟、榆树、构树、朴树等构筑场地林冠线, 边缘及林下植被则采用杜鹃、石竹、波斯菊等丰富视觉景观效果。项目中山林生态区保留场地内大片原生林, 前景采用“入口花径→竹林→林地”层层递进的手法, 营造色彩缤纷的活动空间与宁静的田园山林背景。

“中华农耕轴”片区体现野趣、生态的乡村植物景观, 根据景观区布局次序采用不同的主题植物呈现并广泛采用乡土植物。如“碧霞烟波”中, 碧霞池周边采用喜树、泡桐、蚊母等乡土乔木, 下层大量运用花灌木如藤本月季、野蔷薇、云南黄素馨、紫藤等打造花景美地;“卧虹跌瀑”片区, 利用地形特点, 采用树姿或叶色优美的香樟、红枫、喜树和枇杷作为背景, 中层搭配日本早樱作为景区边界, 采用花序优美的枫杨和观果的樱桃结合由茭白、木贼、花叶芦竹、灯心草、莎草等组合而成的水生植物群落, 通过复层植物群落设计, 形成视觉丰富的滨水景观;“羊昌秀水”结合滨水的梯田景观, 水稻、油菜花分层片植, 搭配碧桃、樱桃、垂柳等色彩、季相变化丰富的景观植物;“万象农耕”景区结合晒谷场等, 搭配乐昌含笑、广玉兰、竹子等体现乡村建筑间高达乔木的树影斑驳。

4 结语

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的乡村景观并非原始而未经加工提炼的原生态乡村景观, 在大量乡村景观素材中, 需要根据本土自然条件的特征调查和不同文化内涵的理解, 才能甄别其中具有本土特色的典型植被群落和人工地貌、文化符号显著的乡村建筑群、标志物和建筑空间轮廓、仪式化的乡村农事活动场景, 以此作为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景观设计立足点, 进行系统化、因地制宜的新农村景观廊道建设, 提升田园综合体的特色环境设计质量和文化品位,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具有方向性的、可挖掘的深层次文化支撑, 实现“振兴乡村, 共建美丽田园”的目标。(作者:廖智 陈婷)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18年来致力于产业及园区、乡村旅游综合体、农业休闲综合体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专家及政资源。特色业务:田园综合体规划、创意农业园规划设计、休闲旅游农业园规划设计等服务,项目包含现代农业、休闲文旅、田园社区三大板块,主要规划有乡村旅游主力项目集群、田园主题乐园、健康养生建筑群、农业产业项目集群、田园社区项目集群等。客户遍布全国各地!经手上项目500+例,其中田园综合体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陆河县林中花溪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策划、河间景和田园综合体发展规划、九台区大健康田园综合体策划、北京大兴区爱情海玫瑰园定位及业态规划、恩施硒茶产业园产业规划与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岛农业观光园总体建设规划、国家首批试点项目中国高安巴夫洛田园综合体规划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