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开高考差距的,不是智商, 而是这10个字!

当我们谈论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是,很多人可能更多的是认为,考上清华北大首先看的是智商,因为够聪明所以才能考这么高的分。


事实真的是如此么?不够聪明的人真的再努力也比不上高智商的人么?

得出结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100~115属于正常智商,智商超过130的孩子属于智力超常,达到160的是天才,低于90的是弱智的孩子。

我国曾经对青少年人群的智商做过统计研究,研究报告显示:智商低于90高于130的学生,仅占所有学生的2%。按照这个比例,在一个40人的班级里很难找出一个智商过低或过高的学生。也就是说,在非特殊教育的学校,每个班孩子的智商水平大致是相同的。

同等的智商,一样的教学,为什么同学们的成绩有好有差呢?

再来看智商对学习成绩影响的数据:小学阶段,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为0.6~0.7;中学阶段,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降为0.5。

也就是说,在小学,孩子成绩拔尖可能是靠智商,而初中、高中的学霸之所以霸,如果硬要说与智商有关的话,也仅仅只有半毛钱的关系。那么剩下的9毛半,都与什么有关呢?

真正拉开高考差距的,不是智商, 而是这10个字!

阻碍你成为优等生,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智商,而是下文中的这10个字。

1 自律

到了初中,学习压力越大,就越想“找点时间,找点空闲”来尝尝阔别已久的“诱惑滋味”。你是不是曾经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这样的话:

亲爱的,你再颓废下去就完蛋了。从今天起,做一个勤奋的人。

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勇敢地走下去吧!

不尝试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写下这些话后的几天之内,你决定要洗心革面,痛改全非,为自己购买了全套的辅导资料,把学习计划细致到每一天、每一节自习课。甚至会想,只要我努力,一直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考上一个好大学。

可是呢,你坚持下去了吗?没过几天,就恢复了原样。在早读课上特别困的时候,你依然没忍住打了个小盹;在晚自习嘈杂的读书声中,你的思绪依然飘到了九霄云外;近乎全新的辅导资料也没怎么翻开……

如果你也存在以上情况,那么是时候考虑一下你自律的问题了!自律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说白了就是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动和情绪,集中注意力去达成自己原本的目标,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的能力。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是太难了。丧失自律的后果是让我们对自己愤怒和质疑:我们有什么资格谈努力?

自律的人,永远分得清楚主次,拎得清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乐。中考在没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压力;在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动力。这就是本质的区别。那么,如何提高自制力呢?

1

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你学习是为了“涨姿势”、去心怡的大学、感受向往的都市,那你就应当加以明确,以此来牵引自己;如果你在学校呆着仅仅是“养膘”,那自己的事自己负责,别“无病呻吟”——不作死就不会死啦。

2

坚持学习计划

完成计划是提高自制力最好的方法。计划只要定了就要做,做一段时间(建议一周)看看效果和得失,进行调整。重要的是遵从自己的心。

3

从小事做起

也许回家后,你的状态变得散漫,前2天忍住了不碰手机,可是第3天就憋不住了,通常憋不住的感觉,都是你已经使用了手机,熟练地打开了QQ之后,才会产生愧疚的感觉。

没关系,玩就玩了,至少前面2天,你已经自制成功了啊,从意识到的那一刻开始停止聊QQ这个动作,就是对你自制力的累积!你会做得越来越棒!

4

隔绝干扰

网线拔掉、手机上的游戏、小说漫画放火烧……你自己看着办,这个有点绝,反正最后你得的好处最多!

5

设定时限

"难题怎么办?做不出来我很难受,于是陷进去,时间浪费了很多,耗不起啊——感觉又糟糕,怎么克制对难题难解难分强烈感情呢?”

这是一些同学在自制力方面比较有特色的苦恼啦,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学习任务忙不过来啊,一聊天,一堂自习课过去了啊……

这个其实都可以用设定时限的方法,轻松解决,给自己找个监工,你会发现“自制,棒棒的”。

比如,这个试卷我规定自己90分钟解决,计时器(没有计时器手表也可以的)备一个,90分钟后,手起刀落,停止做题!

6

写下思路

如果细细回忆一下你失控的瞬间,你会发现,每每难题挡道,你更容易失控去聊天,每每考试挫败,你更容易去玩网游、手机......

这就是典型的“破罐子破摔嘛”,人之常情。如果你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深恶痛绝,不如借用“笔”的力量!悬崖勒马,付之于笔端,这能使你保持清醒而不至于去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真正拉开高考差距的,不是智商, 而是这10个字!

2 高效

每个班里都会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看起来很努力,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课间也在埋头苦读,熄灯后在小台灯下兢兢业业地复习,可是成绩偏偏就是和付出不成正比。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同学都陷入了一个学习误区,以为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他们看起来很努力,其实大部分时间并没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无目的、心浮气躁地“磨洋工”。

决定成绩的并不是在学习上花了多长时间,而是这些时间是否高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那什么是有效的努力呢?

1

合理分配精力

这一点非常重要。何谓“合理分配精力”?就是选择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实现时间和精力的最佳匹配。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大多数人都是在早上刚起床时状态最好。

但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有的学生可能在晚饭后,或九点、十点以后才会迎来最佳学习状态。

所以,在这里,我们没有整齐划一的时间表,学生要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在什么时候,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身体规律,不强加干涉,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2

明确先做哪件事

每天放学回家,都有很多学习任务:英语单词,语文古文,理科习题,纠错,复习,预习……有的同学忙了一晚上,却什么都没做完,也没做好。

这里我的建议是,在每天开始学习前,一定要有一个大体的计划,设定好任务的“优先级”。

复习优先

回家后,先把老师当天所讲的重点,以“过电影”的形式回忆一遍,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一定抓紧看书,强化记忆。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明确重点,明确方法。

落实优先

不管做了什么样的计划,落实大于一切。先把老师课上讲过的重要知识点落实,去做作业、做练习。

纠错优先

在纠错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出错原因:是知识欠缺,还是习惯不好;是方法不得当,还是综合能力欠缺?

弄懂之后,该背的背,该养成的养成,该改变的改变。还有,要及时纠正记忆,抵制惯性思维,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3

在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

上课就要以听为主,以理解为主,以记为辅。

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在课上的25分钟时间里,讲授新知识,这是最黄金的25分钟,如果在这个时间里,开小差,就失去了最佳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时间。

所以,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与老师讲授精华知识的时间不匹配,听课效率一定不会高。

训练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一个班上四五十个学生,老师很难面面俱到地提醒。那么学生和家长要怎么做呢?

从短到长训练,从五分钟开始,定一个闹钟,让自己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做一道题、背一首诗,慢慢延长这个时间。

不放让你分心的东西在身边。学习时远离有共同语言的人。必要时家长陪伴、提醒。

学会如何记笔记

上课时,以听和理解为主,以记笔记为辅。笔记不可面面俱到,以重点和自我特点为主。

切忌一字不落地记下老师所有的话。要用自己的语言记笔记。

4

有正确的方法

方法错了,再多的努力也是无用功。就以学英语为例,凡是听力不好的人,口语一定差,因为你读不准,所以你听不出来磁带在说什么。

所以,练听力,必须从练口语开始,通过大声朗读,改善自己的语音面貌,当你的口语熟练了,能做到读得准,读得快,学会连音和吞音时,自然就能听懂。

5

有超强的执行力

前面讲的内容,可能让大家热血沸腾,但是光有热情还不够,让学习热情发挥最大效益的法宝,是执行能力!

明确了方向和方法,就去做吧,有困难也要做;

颠覆自我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贵在坚持;

学习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快乐的过程,必定伴随着艰苦和孤独;

学习上的强者必然有极高的专注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高专注度和恒心是未来成功的法宝。

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谁把自己虐得更惨,而是找到合适的方法,抛下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

骗别人很容易,骗自己更容易,但是要骗这个世界真的有点难,你所亏欠的,终有一天会连本带利还回来。

真正拉开高考差距的,不是智商, 而是这10个字!

3 阅读

很多同学都对作文发愁,有的说不会审题,有的说不会描写方法,有的说应试教育的作文没意思……但实际上,作文写不出来的原因就一个:读书太少!

“没有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学生,以后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可能性几乎为零!”

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对你的未来有多重要?参加多次中高考改卷的言芳老师感慨:当前的政治主观题可以当阅读理解题做了,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很占优势。

换句话说,阅读不好的学生不仅语文拿不了高分,政治、历史,甚至需要读懂题意的数学等理科成绩也会受影响。

喜欢阅读的学生,词汇量更丰富,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也会更高。

原由很简单,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是用语言思维的动物,语言越清晰,思维就越清晰;而且喜爱阅读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从不读书的人快得多。

阅读,必须要重视!

4 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在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经历哪些具体过程呢?

1、强制期

  自制力并不是与生具来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强制自己,或者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

  1,任何转变,都不能“期待”自发进行。

  2,不要认为强制要求是不对的。

  在化学里面的热力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熵增定理,通俗说就是在任何自然的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总是自发地向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称之为熵增原理。把这个概念延伸到社会科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顺势而为是熵增,反其道而行是减熵的。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总是朝着“熵增”的过程去生活,因为这样是最省心省力的。

但是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价值,我们必须得遏制住这种趋势,去做一些“熵减”的行为来规避这种要混乱的趋势。这种使我们变的“越来越好”的强制力的角色往往要来源于外界,比如你想要进行一个常温下难以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能做的是对它加热,甚至加压来加快反应速率。

2、激励期

  在强制期过后,很明显人会感受到以下的两个变化

  1,会开始逐步尝到甜头

  2,体会到正反馈的激励作用

  自己尝到甜头,这完全是自己的付出和回报关系的心里暗示,暗示自己取得的改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我们旁人一定要及时肯定这种转变,让他觉得因为自己的转变,获得到周围人的肯定,让这种变化有意义的持续下去,让这种变化的价值尽可能的放大。这种回报与付出的关系在初期可以成正比例上升,也有可能是呈指数函数式上升。

3、震荡期

  总结来讲,这个时期出现的两个问题。

  1,这个时候很可能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如果打击太大,对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说,很有可能会选择放弃。

  2,我们的言语激励产生的效果递减。对于学习来讲,心理负担很重,旁人的表扬激励可能无法触及孩子内心。

  解决方法

  1,集中优势兵力,单点突破

  2,榜样的力量

  3,反思的力量

  4、习惯期

  经历了前三个时期后,习惯就开始养成了。但是当你到达习惯期后,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时,应该要区分出来哪些是价值最大化的,哪些是可以调整的,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效率变得更高的问题。

真正拉开高考差距的,不是智商, 而是这10个字!

5 坚持

自律、高效、阅读和认真,这8个字,如果不能坚持下来,就会功亏一篑。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收到超乎想象的效果。

看看下面这三个关于坚持的小故事,或许你会明白坚持的意义:

@Rufus

高一的时候转学来深圳,第一次考试英语竟然考了30分,全班倒数第一。

当时我就懵了,因为我在老家成绩还过得去,在这里我连张口说英语都不敢。而且因为老是拖班里后后腿,总是被英语老师叫去谈话,好丢脸。

有一次我连20分都没有,终于忍无可忍,回到家就把那些不及格的英语卷子全部贴在墙上警示自己,开始用最傻的办法——每天背单词。

对于我这种英语盲来说真的特别痛苦,记了忘忘了记,但是三个月之后奇迹就开始出现了,我开始及格了。于是我更加起劲地背,越背越上瘾,足足坚持了高中三年就连过年都没有断过。

最后,我的高考英语成绩和我们省状元是同分。

@张萌

从小学看动漫的时候我就开始对日语感兴趣啦,真正学起来是大一的时候和两个闺蜜一起旁听日语专业的课。

其实上课还是比较枯燥的,特别是一开始学音标,上了一个月之后已经开始有不少人逃课了。过了两个月,闺蜜也开始有时来有时不来,到学期末的时候就只剩我自己了。

整整四年,我几乎风雨无阻地去听日语课(只要和我的课不冲突),大学毕业后也顺利找到了和日语有关的工作。

现在我是一名日语翻译,最大的变化是,每一天早上醒来都会很开心,因为这就是我小时候的梦想。

@张旭然

高考那年突然喜欢上了摄影,当时还没有钱买相机,每天用自己只能存50张照片的手机拍,看到什么都在想构图,周末回家了就偷偷上网学。

高考完那个暑假更是疯了似的,每天都出去拍一阵子再回家,以至于我妈以为我谈了女朋友。

我什么都拍,无论是下雨后的积水,还是电线杆上的袋子,我都觉得很美。或者说,我想拍下他们美的样子。

这样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年我大学毕业,我的作品已经存了10个硬盘,虽然我读生物的,但是平时帮别人拍照赚的钱已经可以让我不用去上班了。

坚持,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并非要我们上刀山下火海。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学习里,有太多自己认为的不可能,或者别人告诉的不可能,于是我们不敢开始,抑或半途而废。

坚持,是一个非常酷的行为。坚持下去,你觉得还有什么会不可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