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看乐山丨行走在龙池

普天之下被称作龙池的地名有很多,即便是仅有不大的一方水池,只要是池水幽深,或地貌神秘,都可以呼曰龙池。峨眉山市龙池镇,有湖名为龙池湖,池水深黝,从不干涸;池水浩荡,流溢下泻,形成河流,龙池古镇也因此而得名。

百姓看乐山丨行走在龙池

据《峨眉县志》载:“县西南60里,一峰秀削,类似江南燕子矶,嘉定乌尤山。镇南龙池,池水深黝叵测,相传下有龙居。每开雾,则霞光上呈,隐见大金鲤四尾及水兽龙马游戏其间。池多鱼,土人网罟为利,唯舟楫不敢近湖心,近则波涛汹涌,风雨交作,多凫燕属,见人不惊。”

这段文字,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让我对这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来了一次短足旅行。这天,我们乘坐一辆峨眉山市区开往龙池古镇的客车一路前行。车过了峨眉山景区外的“天下名山”牌坊不久,就开始爬坡,不时遇到盘旋的山路,然而,车窗外的风景却很美。几天前都在下大雨,此时的公路两旁,仿佛树丛、草坪下到处都是溪流。巉岩、悬石间流淌的都是瀑布,流水飞珠溅玉般晶莹剔透,十分清澈。峨眉山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压挤出那漫山遍野的流水。最让我们惊讶的是车过了高桥镇后,从车窗里,就能望到黛青色画屏似的峨眉山主峰——金顶,而且车越往上行,看得越清晰。蓝天白云下,能看到重修过的金顶大殿,那金碧辉煌的铜瓦、屋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山里人说,龙池在峨眉山的背面,海拔800多米高。难怪空气越来越清新,气温也越来越凉爽。

经过龙池,已经不是第一次。上世纪60年代,我参加修建成昆铁路,铁路主线由铁道兵部队主修,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作出的贡献,付出的代价,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们参加的是修筑辅路、搬运碎石的工作。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我们要从高高的羊子岩把在白石沟凿取的碎石运到山下铁路线上去,往返两趟天就黑了。辅路上坡陡、弯多,汽车是开不动的。有一天,我们突然接到通知,全体筑路队员调去沙湾轸溪乡参加“白家岭隧道”会战。一听说要调出大山,我们兴奋不已。那时从峨边到沙湾必须走乐西公路,省道306线是唯一的一条公路。几十辆敞篷军车载着我们,一路狂奔。我们这些小青年在车厢里放声高歌起来:“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啊哈哎,烟囱林立破云霄,百花绕厂房。”开车的战士也许是被我们激昂的歌声吸引了,一不留神,撞上前面的车,追尾了。车头瘪进去了一大截。撞车的地点,恰恰就在龙池镇山头前。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龙池这个地名,觉得神秘而向往。

百姓看乐山丨行走在龙池


百姓看乐山丨行走在龙池

其实,还有不少理由是应该去龙池走一走的。上世纪那首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中流传得很广脍炙人口的《苦蒿坪之歌》,据说是一位把青春和热血投入水电站的建设者、中央音乐学院肄业大学生谱写的曲。歌词里“迎着东方的红太阳,捧起观音河的激浪,唱支深情的赞歌,告诉敬爱的毛主席,苦蒿坪已换上了新装……”我同我妻子至今都还在哼唱。龙池镇到底是怎样一个让人牵肠挂肚、神秘莫测的地方呢?

百姓看乐山丨行走在龙池

龙池镇西连大为镇,北接黄湾乡,矿产丰富,尤其是石膏矿极多,石灰石含量极高。镇内水电站密布,森林覆盖率达48%。出了名的龙池萝卜,就是峨眉萝卜汤的主食材。山里出产的萝卜“生得脆甜,一煮即软”。龙池山里的茶叶、中药材也受到老天的眷顾,声名在外。

百姓看乐山丨行走在龙池

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徜徉在龙池古镇街头,丰富的农副产品、水果、蔬菜,应有尽有。东寻西觅中,转过几个十字街口,终于在镇南见到了一片浩大的水域,那就是龙池湖。同许多地方的居民择水而居一样,水岸周围已是餐馆林立,农家乐居多。我们随便找了家豆花饭店吃中午饭,仔细观看盛夏时节满满的湖水倒映着四周的青山,阳光洒在鱼鳞般的湖水上,好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

饭店里的人见我一直在打听龙池的传说,问起龙池还有哪些可去的地方?便热情地告诉我们,沿着湖岸往上游行10多公里,有一个河心村,那里就有著名的龙池峡谷。不仅有迷人的四条溪沟、狭长的沟壑地貌,还有许多溶洞,其中有一个大溶洞,洞里有钟乳石、石笋、石塔、能容几十人的石厅、地下暗河,以及无数的溶洞奇观。

午饭后,我们想去河心村看看。我们沿龙池湖略窄的地方往上行,路上行人渐渐稀少,到最后仅剩我们一行。路边已经能看到一些裸露的怪石,喀斯特地貌显露出这片土地的沧桑。我们不敢再往前行,还是折返了,终究没有看到当地人说的大溶洞。我们听到了关于龙池湖的传说:古代峨眉山有一条巨大的蚯蚓,修炼成道后到龙池玩耍,被一只大公鸡盯上了,要啄食它。蚯蚓三滚两滚,滚到溪水里,变成了一条青龙,顺溪而下山,涌出镇西扁担桥,经高桥,过青龙、九里入了大江大海。那青龙幻化的地方逐步下陷,成了今天的龙池湖。书上又有记载说,龙池湖是在许多年前大地震中震出的堰塞湖。不过,于我看来这些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龙池鲜活而生机勃勃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心向往之。(王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