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獲准進入中國,會攪動國內評級“一池春水”嗎

标普获准进入中国,会搅动国内评级“一池春水”吗

英國電信獲得工信部頒發的全國許可證的信息還在發酵中,金融業的開放就接踵而至。

美國評級機構標普獲准進入中國

1月28日央行營業管理部發布公告,對美國標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予以備案;同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公告接受其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的註冊,標誌國內信用評級市場正式出現外商獨資的身影。

國際三大信用評級公司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由來已久,如十多年前穆迪入股中誠信,惠譽入股聯合資信,標普入股上海新世紀。再早之前標普與大公國際也談過一段戀愛,但國際信用評級巨頭標普真正以獨立的身份,參與中國信用評級市場,尚屬首次。

其實,自去年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最高領導人發出金融開放的允諾以來,標普、穆迪和惠譽等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就蠢蠢欲動,開始籌備在華獨資子公司,所幸是標普摘的頭牌。

標普入華的“鯰魚效應”不宜放大

用“鯰魚效應”談標普獨資進入國內信用評級機構的影響,更多是一種良好的夙願。畢竟,早在上個世紀末,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就間接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了,但人們期許的“鯰魚效應”並未顯現出來。

因此,單純認為標普等獨資進來就能放大“鯰魚效應”,並不足以令人信服。殊不知,標普等國際信用評級公司在設立在華獨資公司的過程中,就明確表示,在華獨資公司的信用評級標準是因地制宜改良的方式,與國際通用的評級標準不盡一致。

這些國際評級公司如此做,大致是一種風險與聲譽的隔離。即就同級信用而言,國內的該級信用的真實風險定價將不同於國外的同等評級。若一旦該公司在華子公司相應級別信用的違約風險的違約概率,相當於國際上採用通用評級方法的更低級別,那麼,它可以用“標準不統一”來撇清部分責任,最大限度地避免聲譽風險。

若外資信用評級公司在華子公司的信用評級,只是入鄉隨俗,那麼指望顯性化“鯰魚效應”就難以讓人信服。

當然,國際信用評級公司分享國內信用評級市場,會增加國內信用評級市場的競爭性,這一點有助於激活國內信用評級市場的活性,這是標普獨資進入國內信用市場的一小步。

更重要的國內外標準接軌

其實,真正要促使國際信用評級公司的進入激發國內信用評級市場,需要的是國內外信用評級市場的接軌,這是標普獨資入場國內信用評級市場亟待邁出的一大步。

標普獲批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需要放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考量。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可以肯定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肯定不是簡單地開放國內市場,而是要融入到國際金融市場的主流環節。即走出去與引進來是相輔相成、不可偏頗的。

這意味著標普等以獨資公司的身份進入只是序曲,接下來中國金融業將穩步快速地準備融入國際金融市場。而要推動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市場深度接軌,最基礎的就是要實現信用、風險定價標準的統一。

否則,若國內外在信用評級、風險定價等標準上不統一,國內金融市場勢必將被高牆阻隔,若要真正有效吸引外資可持續參與國內金融市場建設,也就知易行難。

因此,從引進來、走出去的大邏輯上看,國內外信用評級標準的接軌是大勢所趨,這才是標普獨資進入中國信用市場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向而行

與此同時,未來進一步開放的中國,任何改革事宜都帶有了外溢性,可核實或將成為硬約束,這也預示著此時的引進來帶有豐富的市場改革和開放的內涵,國際接軌將是題中之義。

當前國務院副總理、中美貿易談判牽頭人劉鶴已於28日率團前往華盛頓,中美貿易談判正在緊鑼密鼓拉開陣勢。據美國財長透露,中方已承認有必要建立核實允諾的核查機制。儘管雙方在核實的程序和機制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博弈空間,但可核查機制的引入,強化了負面清單管理的硬約束,增加了市場透明度和程序正義性。

因此,今後引進來與走出去,在國內外市場趨向融通的驅使下,具有了相互助推效應,這將激發市場的競爭性,提高中國的信用評級標準,增強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水平。

概而言之,當前國內在金融、電信等領域展開的引進來與走出去,是一種相向而行的改革開放過程,其潛在的方向就是深度的國內外市場接軌。

期待中國市場進一步融入全球市場,並深度影響全球市場;也期待深度融合的市場使中國企業在家門口,就能參與到高質量的國際競爭中,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

□劉曉忠(資深金融從業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