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誼透露北汽集團混改原則

徐和誼透露北汽集團混改原則

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稱“混改”)是近幾年國企改革的熱門話題,國有資產佔重頭的汽車企業自然是混改重點。2018年,奇瑞汽車、天津一汽這樣的地方國企都先後進行了嘗試,其中奇瑞汽車更是經歷了資產掛牌階段。

在這些地方國企當中,北汽集團同樣也面臨著混改的歷史時刻,甚至在2018年曾有媒體報出吉利汽車將是其混改的重要入股方。雖然在隨後此消息被雙方官方否認,但這並不能阻礙北汽集團混改的進程。

就在近日,北汽集團公開總結了2018年業績,併發布了2019年戰略規劃,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推進混改的深化,並圍繞該核心強化資本運作與管理創新。

徐和誼透露北汽集團混改原則

而什麼樣的資本可以成為北汽集團混改吸納的範圍呢?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對車事經典透露,北汽對入股資本的範圍不限,外資與整車製造領域均可以,但原則是在不動搖國有資本控股與既定大戰略方針的前提下,優先考慮互補性產業資本,其次才是財務資本等等。

從這一點看,北汽集團選擇入股參與混改的對象要比奇瑞汽車更加豐富,條件更加寬鬆(奇瑞汽車的公告稱參與混改的資本不可以是外資和造車企業,更要優先考慮蕪湖本地資本)。

其實北汽集團的這種混改思路從其下屬公司中就可窺探一二。在北汽集團推進其下屬公司的資本證券化改革進程中,都在選擇優勢互補的跨國公司、優質國企、民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互聯網企業、產業投資基金進行合作,達到資本對接、技術對接、人才對接、管理對接和資源對接多重效果。

基於這種思路,北汽福田、北汽股份、北汽新能源、鵬龍股份、華夏出行等多家下屬公司通過重組、設立、增發、上市等方式均實現了混改。如此龐大的混改矩陣成為國有車企混改的典範,而下面就要看集團層面的行動了。

徐和誼透露北汽集團混改原則

可以看到,在集團層面發展上,未來的參股方必須遵循集團既定戰略方針,而北汽集團所定下的發展方向就是“高、新、特”(據瞭解,這並非北汽集團單一企業的行為,而是響應首都定位和發展的新需要)。

那麼何為“高、新、特”?徐和誼在近日公開表示,“高”就是高品質、高效率、高效益;“新”為新技術、新動能、新合作;“特”代表的是一切差異化發展。

圍繞著“高、新、特”,北汽集團正在進行從產業到製造的一系列調整:如全面新能源化,即2020年北汽集團將全面停止傳統燃油乘用車在北京的生產與銷售;再如北汽集團將剝離在北京相對低端製造板塊,保留附加值更高的部分;還有在智能網聯化方面,以AI技術為核心,通過深度合作,打造高品質出行體驗。

徐和誼透露北汽集團混改原則

其中具體體現在如原北汽紳寶順義工廠投產北京奔馳電動車(今年推出相關產品),紳寶則轉產株洲和廣州基地生產;北京現代逐步將生產轉移至河北與重慶工廠;北汽新能源在上市之後,研發重心將向高端的ARCFOX傾斜,高端智能工廠開工建設;與百度、華為深度合作,推出代號為“海豚+”的智能網聯汽車戰略;還有整合統一研究院資源及越野車獨立等等一系具體措施。

同時,作為北京市高端製造業的代表,北汽集團也將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積極參與重大項目籌備、優化產業佈局。在騰退低端的生產製造板塊的同時,金融板塊、出行板塊、財務公司、產投公司等方面將在“京津冀”地區持續培育,打造一個“大北汽”汽車生態圈。

徐和誼透露北汽集團混改原則

如今的北汽集團已建立起涵蓋整車及零部件研發、製造,汽車服務貿易,綜合出行服務,金融與投資等業務的完整產業鏈,實現了向通用航空等產業的戰略延伸,成為國內汽車產業產品品種最全、產業鏈最完善、新能源汽車市場領先的國有大型汽車企業集團,並將產業佈局延伸至海外,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整車及KD工廠,市場覆蓋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500強中排名第124位。

附:北汽集團相關業績數據

徐和誼透露北汽集團混改原則

北汽集團2018年全年完成整車銷售240.2萬輛,行業排名上升至第四位;實現營業收入4807.4億元、利潤30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和7.3%,呈現出利潤增長率高於營收增長率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其中北京奔馳48.5萬輛,同比增長14.8%;福建奔馳2.76萬輛,同比增長29%;北京現代81萬輛,同比增長3%;北京越野4.3萬輛,同比增長59.2%;北汽新能源15.8萬輛,同比增長56.6%;北汽福田商用車54.5萬輛,海外出口為5.7萬輛。

零部件板塊,海納川實現營業收入588.4億元,同比增長15%。服務貿易板塊業務佈局不斷深化,規模繼續提升,收入貢獻度達到8%,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金融板塊,財務公司、產投公司、九江銀行等累計貢獻的利潤總額穩定增長。出行板塊,華夏出行分時租賃業務全年共佈局城市49座,車輛總規模達到4.2萬臺,運營網點2407個,註冊會員數達到189.5萬人。

徐和誼透露北汽集團混改原則

北汽集團2019年的經營目標是:整車銷量計劃目標245萬輛,同比增長2%;挑戰目標255萬輛,同比增長6.2%。營業收入計劃目標5000億元,同比增長4%;挑戰目標5100億元,同比增長6.1%。利潤總額計劃目標300億元;挑戰目標310億元,同比增長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