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加拿大绿卡和德国优渥条件,他扎根西北30年,攻克世界性难题

广袤的田野既是我的研究战场,也是我的力量源泉,只有扎根田间地头,才能结出科研硕果。"说出这句话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就在不久之前,他荣获了2018年"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放弃加拿大绿卡和德国优渥条件,他扎根西北30年,攻克世界性难题

与农结缘,他两次放弃国外绿卡和优渥条件

1957年出生于四川安岳的康振生,似乎注定与"农"有着深厚缘分。18岁那年,康振生成为陕西安康石泉一个偏僻山村的知青,期间造就了他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性格,也让他在广袤的田野上萌发出依靠科学助农增产增收的夙愿。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康振生带着兴奋和憧憬入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专业。1981年,康振生以优异的平时成绩和毕业论文年级第一名的战绩,成为招生制度改革后学校首届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教授,由此开始了科研生涯。

放弃加拿大绿卡和德国优渥条件,他扎根西北30年,攻克世界性难题

1985年,康振生硕士毕业后进入农业科研岗位,从事小麦病害的研究工作。1991年,康振生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加拿大联合培养的首名博士。同年,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凭借扎实的研究功底和实力,1994年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

海外学成的他先后放弃了加拿大定居绿卡和德国优越生活,毅然回到母校,投身农业科技事业。从此,条锈病、赤霉病两个他立志要消灭的敌人成了每天陪伴他的亲密"朋友"。白天的8小时远远不够,晚上和周末也是他潜心研究的好时间,"白加黑""五加二"成为他的工作新常态。30多年来,他从不曾离开过工作岗位,以一个科研工作者特有的精神追求和心灵满足,在奔波忙碌、枯燥重复的工作中享受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矢志不渝,他攻克世界难题登上院士殿堂

小麦条锈病又称"小麦癌症",是世界小麦生产的主要公敌之一,常造成小麦减产10%到30%,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绝产。多年来,康振生带领团队以病原真菌与寄主小麦的互作关系为主攻方向,从组织学、细胞学、分子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寻找小麦条锈菌年年频繁变化的原因。2010年,美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室接种发现,小檗上出现小麦条锈病,最后得出了小檗在小麦条锈菌的有性生殖与病害流行中不起作用的结论,这条消息引起了康振生的高度关注。

经过大量田间跟踪调查研究,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试验,康振生最终获得了重大发现:有性生殖是我国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主要途径。小麦条锈菌正是在广泛分布于西北山区的灌木树叶——野生小檗上"生儿育女",才使得新一代病菌成为小麦品种的"杀手"。

放弃加拿大绿卡和德国优渥条件,他扎根西北30年,攻克世界性难题

2017年11月27日,康振生教授凭借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其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步入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殿堂,成为农业学部8名新当选院士之一。

2018年5月开始,陕西省组织开展了2018年"寻找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共评选出30名长期扎根陕西,奋战在基层科研一线的杰出科技工作者代表,康振生院士就是其中之一。12月7日,在"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现场,康振生院士畅谈了自己从业以来艰苦奋斗的历程和感悟。在他看来,"院士"头衔无足轻重,他在介绍中说:"我是一位从事植物保护教学科研的普通农业科技工作者,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教研并重,他坚持教学多年来早已桃李满天下

对于康振生来说,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他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他曾先后培养研究生129人,这些年轻人都已经成为重要的科技力量,他的团队也逐步成为了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植病研究队伍。

在康振生的带领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病学科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与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了我国西北地区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同时,经过他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组建了国家"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保障旱区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放弃加拿大绿卡和德国优渥条件,他扎根西北30年,攻克世界性难题

30多年来,康振生坚持扎根西部黄土,以攻克小麦病害为己任,在农业科技第一线聚焦粮食安全,追踪世界前沿,用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心系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祖国的西北大地上书写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欢迎各位学子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相关资讯关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头条号

注: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