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51日,香格里拉黑陶

第51日 雲南香格里拉.黑陶

香格里拉是喻攀的老巢,他曾經幫朋友掌管一家客棧,算得上半個小老闆,在當地認識的人也很多。但這次回到香格里拉,他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像回家般歡喜,而是帶著一臉嚴肅,好像不怎麼喜歡這個地方。

在香格里拉我們要拍的是尼西黑陶。

黑陶是香格里拉的名片,我們想要拍有名的大師,被告知要預約,而被媒體報道過無數次的大師更是對我們不屑一顧。還好,遠在拉薩的旺扎幫我搞定了,他找了一個他的朋友:黑陶藝人吹批次主,一個沒什麼名氣的黑陶手藝人。我覺得黑陶這東西,就像唱歌一樣,名氣大的固然唱得好,但並不意味著沒名氣的就唱得不好。

我對旺扎說,不要做任何準備,該幹嘛幹嘛,只要人在,允許我們拍攝就可以。因為我不想遭遇阿曲老人那樣的接待和擺拍,雖是盛情,卻也是障礙了拍攝。

吹批次主先帶我們去一個山溝溝裡挖泥巴,他說黑陶的陶土只產在那條山溝。陶土是深褐色的,粘性大,沒什麼氣孔。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條山溝裡的花椒樹,整條山溝到處都是,而且是野生的。我嚐了一顆,和四川出產的優質花椒沒有口味上的差異,而且顯得更香一些。我問吹批次主:難道沒人要這些花椒嗎?他輕描淡寫回答說:我們本地人吃得少,偶爾來摘一點點,有些外地遊客知道這裡有花椒,他們會摘得多一些。

把山溝溝裡採回來的褐色泥巴,和另一種軟質石頭小顆粒混合敲碎,加入水,揉成麵糰狀,這就是陶泥。我猜想,這原理大概就像水泥要加沙子或者小石子構成混泥土,防止裂開。回想一下,好像洛陽的唐三彩、麥宿的土陶都有這個過程呢。

和泥巴,造型。

也許是因為這裡的土特殊,也許是這裡的工藝太原始。吹批次主在整個造型過程中,完全是靠雙手一點點捏、一片小竹板一點點敲打出來的,看上去很“笨拙”。

有歷史學家說,黑陶四五千年前最早出現在黃河流域,是咱們祖先最早製造的器具之一。後來老祖先們又發明了更加細膩的瓷,黑陶就慢慢被淘汰了,但是在一些偏遠的地區,還是保留著黑陶的技藝,比如香格里拉、比如麥宿,還比如新疆喀什的陶器,也都屬於陶。

原始粗曠的捏製還不是黑陶最有意思的過程,燒製才是。它的燒製過程,簡單到誰看了都會:把曬乾的陶坯子碼放好,周邊圍上柴火,燒個20來分鐘,然後一把鋸末埋上,中間偶爾給埋上的黑陶掏個洞透透氣,十來分鐘後就好了。

是不是真的每個人看了都會,這就不好說了。

小時候在老家就玩過類似的嘗試,把一塊黃泥巴捏成自己想要的“造型”,然後扔到火坑裡,等一頓飯做完以後再掏出來,慢慢冷卻,得到的結果卻是:黃泥巴只是被燒乾了而已,裂開了,顏色沒變、也沒變成陶,更沒變成瓷,輕輕敲一下就碎成一灘幹泥巴。後來,有大人說,你得用江西的泥巴,白色的泥巴。但是,江西在哪兒?離我們村遠嗎?

再後來,我用田裡的黑泥巴、菜地裡的黑泥巴都試了,都是一個結果,然後就徹底放棄了,一個少年陶瓷夢就此完結。

看了香格里拉的燒製過程,我猜可能是我小時候的泥坯子沒晾乾,或者沒有用鋸末覆蓋,或者是泥巴原料不對!?

總之,躍躍欲試的感覺又來了。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51日,香格里拉黑陶

香格里拉的黑陶,就是這麼用柴火圍著燒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