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時:2019年中國經濟之穩,需把控消費“火車頭”

中新網2月1日電 《歐洲時報》刊文稱,中國進入地方兩會“政治季”,在地方政府的公開表述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一個高頻詞。西安、重慶、成都、南京、廈門等城市都展示了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定位和規劃,彰顯了藉助消費“火車頭”、拉動內需來實現“穩增長”的發展意圖。

欧时:2019年中国经济之稳,需把控消费“火车头”

資料圖片:圖為市民為迎新年選購福字。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文章摘編如下:

提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人們很自然會想到紐約、巴黎、香港這些大都市。早在2017年底,中國商務部對外宣佈,中國將於未來三年,打造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是最早一批行動者。如今,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也紛紛加入行列,瞄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張經濟發展牌。

在外貿環境惡化、房地產和基建等投資日趨飽和的背景下,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日漸強化。消費已連續五年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6.2%,比2017年提高18.6個百分點。

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2019年重要經濟任務之一。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國內市場,不僅是吸引外資、外國品牌入華的強效磁石,更是保持中國經濟韌性和底氣的根基所在。激發國內市場活力,尤其重要的一條,就是喚醒消費潛力,擴大消費增量,優化消費存量,促進消費升級,引爆消費紅利。

欧时:2019年中国经济之稳,需把控消费“火车头”

資料圖片:食客們排隊購買美食。中新社記者 佟鬱 攝

不論是地方意欲通過軟硬件升級,匯聚人流物流財富流,形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品牌效應,還是近日,中國國家發改委聯合十部委推出刺激消費“組合拳”,從點、線、面多個層次發掘內需、培育內需,都表明,中國正在發起一場“消費總動員”。

從地域角度看,中國既要提振城市消費,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引入高檔品牌,繁榮“夜間經濟”,滿足都市白領、中產階層的消費升級需求,也要下沉到農村地區,加大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建設特色商貿小鎮,推動工業品下鄉,如家電下鄉、汽車下鄉,滿足農村地區民眾提升生活質量的需求。

從行業角度看,汽車消費曾是中國商品消費的重頭,當前,由於關稅、環保以及大城市病治理等方面的壓力,汽車消費意願出現下降勢頭。中國官方將對新能源汽車銷售給予補貼,這對在華生產的外資品牌新能源汽車是個利好。相關報告顯示,中國的數字消費,在人數和市場規模上,以絕對量級領跑全球。隨著5G技術步入商業化,5G相關產業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消費結構看,除了商品消費,中國人對孕嬰、養老、文化、旅遊等服務業的消費在不斷擴大。2017年,中國恩格爾係數首次低於30%,消費形態由物質型向服務型轉變。面對服務供給不足的短板,聚焦“互聯網+服務業”的信息科技企業機遇無限。這也有助於城市產業結構和城市佈局的優化,北京城市疏解就是一個例子。

欧时:2019年中国经济之稳,需把控消费“火车头”

資料圖片:一名消費者在超市選購商品。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

以國家視角看,消費是經濟大事;以民眾視角看,消費是民生大事。國家的消費刺激舉措會不會“落空”,最終要看個體給出何種回應。這取決於兩點,一是民眾手裡是否有錢敢消費、能消費,房地產市場的走向、工資收入增長緩慢、股市投資被“割韭菜”、社會保障不充分,都會影響民眾的消費心理;二是消費軟環境是否讓民眾願消費、愛消費,這和一個城市維權渠道通暢與否、商品質量監管是否到位、誠信體系是否健全等因素有關。

當前,中國仍處於“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加上“全球經濟復甦下行期、全球貨幣政策緊縮期、全球貿易環境動盪期”的外部環境,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的出口和投資,都成為了當前國家政策層面需要大力去“穩”的方面,因而,更加凸顯出“促消費”所擔負的重任。

2019年中國經濟之“穩”,必須全力把控好消費這個“火車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