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糧倉變“博物館”,裡面全是稀罕物,擁有1件就是農村暴發戶


每逢春節,“逛”就成了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它的意思就是出門去玩。如果有目標,那叫旅遊;如果沒目標,那就叫瞎逛。今年,河南豫北一個小縣城,提前對當地十幾座廢棄數年的老糧倉進行全面改造,竟造出了十幾座上檔次的博物館,並對所有群眾免費開放,不收取任何門票。曾經鮮為人知、已經廢棄的老糧庫,現在卻成了人們“逛”的好去處。看了裡面的東西,人們更覺得不枉此行。

這是一個展示豫北農村生活的博物館。步入房內,首先聞到的是小麥的香味,兩座小麥堆起的小山映入眼簾。小麥的這種味道對於農民群眾來說,是那麼的熟悉。兩位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在對一些農具進行討論。老伯介紹:“這些都是以前農村家庭離不了的農具,現在都是機器耕種,這些老農具已經很少見到了。會用的幾乎也沒有人了。”看著這些老夥伴,兩位老人顯得非常激動。

博物館內也有很多以前農村家庭使用的物品。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它們,都是些原汁原味的老物件。一位家長帶領著自己的孩子在認真的觀看,並對孩子講解自己認識的物品。對於那些沒有見到過的老物件,就會用手機拍下來,發到朋友圈,讓別人幫忙辨認這些老物件,請教他人說出老物件的名字。


在眾多的老物件中,最吸引人的還是那些老家電。這是一臺手撥電話機,令人好奇的是,這臺手撥電話機竟然還有一個專用的木質盒子。一臺老式電話足能引起人們的話題,加上這個木質的盒子,更是令人探討不已。一位50多歲的大哥說:“在那個年代,誰家能用得起電話?以前的人追求好日子,他們的奮鬥目標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所以說,當時的有錢人才買得起。”

這是一臺掛式空調,旁邊的牌子說明,這臺空調還是第一代的。在豫北的農村,這都是十足的稀罕物。雖說現在的農村家庭辦喜事,空調成了必備品。不論是縣城,還是農村,空調都成了普通家電。但是,眼前的這臺空調機,很少有人認識它。一位穿著整潔的城裡大媽說:“當時上班的時候,工資每月才發十幾元,電視機都買不起,更別提買空調了。那個時候,我們見都沒有見過什麼是空調。”

這是第一代坐式空調,右上方有5個按鈕。在各個按鈕的下方,都寫著文字,但不是簡體字。雖說有一定年代,但是這臺空調機的功能卻十分先進。比如,這排開關的最左側的白色按鈕下面寫著說明,這是加溼的按鈕。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一臺空調機都成了少數家庭才能擁有的奢飾品,更別說這臺有加溼功能的空調機了。一位經過的大哥在認真看過後說:“看樣子,應該是外國生產的,應該屬於進口貨。”


三臺黑白電視機。之所以給它定性為黑白的,是因為,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彩色電視機。曾經聽農村的老年人講:“那個時候,一個村莊如果有一臺電視機,這個村兒就跟著出名了。每天晚上,全村的人都會到有電視機的這戶人家看電視。當時電視節目播出是限制時間的。晚上8點就沒有節目了。電視機是村裡暴發戶的專屬物品。”

在數百件的老物件中,這個老物件最扎眼。仔細觀看,只要有人經過,都會停下腳步看一看。大紅色,顯得格外喜慶。盒子的上方是兩個音響,但是感覺這個老物件當時製作並不精細,反而粗糙。因為在音響的中間還能看到裸露的電線。下面盒子裡的東西就比較多,有一疊老唱片。一位城裡大哥說:“這種電器在城裡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像北京、上海那樣的大城市才會有。如果這個老物件放在農村,那戶人家肯定是響噹噹的萬元戶。”

四種老式收音機。讓人最容易辨認的就是“紅燈”牌子的收音機。一位60多歲的老伯介紹:“當時農村很少有電視機,如果誰家有了收音機,那就是公認的富戶。當時,農民種出的糧食除了交公糧,剩下的勉強夠一家老小吃。手裡根本就沒有閒錢買這些稀罕物。當時瞭解信息的渠道也很少,報紙只有上班的人才能看到,如果想了解國家大事,只能通過收音機。”


看到這種老物件,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80年代的社會青年肩扛著它,哪個地方人多就往哪裡擠,並在大庭廣眾之下,穿著喇叭腿牛仔褲跳迪斯科。這種老物件就是那個時代的象徵。不過,這都是大城市才有的。一個年近六旬的大媽說:“這是春來牌子的,當時的名牌貨。一次工廠裡搞演出,為了借一臺這樣的錄音機,跑了還幾個單位,最後才借到一臺。表演的時候,人們的眼睛都在錄音機上,竟很少有人看節目了。”大媽說後,自己笑了起來。

時隔數年再看到這樣的物品,令人激動。當時,在城裡的影院看電影,門票1.5元。後來農村也放電影,哪個小孩跟放映員關係近,就會得到一小段剪下來的膠片,這就成了向其他小孩炫耀的資本。一位老者經過時,感嘆地說:“以前一部片子看十幾遍也不看不夠。現在的電影一張票好幾十,但沒啥看頭了。”盒子上字跡清晰,但這些老電影又有誰看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