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宏觀|如何填補減稅降費的收支缺口?——2019年財政政策前瞻

特別提示

本訂閱號中所涉及的證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證券研究所宏觀研究團隊編寫,僅面向光大證券客戶中專業投資者客戶,用作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觀點的溝通交流。非光大證券專業投資客戶,請勿訂閱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信息。

光大宏观|如何填补减税降费的收支缺口?——2019年财政政策前瞻

張文朗 鄧巧鋒

要點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9年將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考慮到未來經濟和PPI下行壓力,2019年公共財政收入或保持零增長,在狹義赤字率不超3%情況下,增量赤字並不能為減稅降費創造較大空間。

◆ 減稅降費帶來的收支缺口需從壓縮支出、存量資金盤活等角度綜合考慮,主要包括壓縮一般性支出、對社會保險基金的補貼以及基建支出騰挪等。綜合來看,2019年規模或達1.5萬億的減稅降費可以實現,同時公共財政支出增速可能出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但如我們年度報告所言,大幅刺激基建和樓市的“老路”面臨的約束上升、必要性下降,以減稅降費為重點的供給側改革將會是未來宏觀政策的主要著力點,並醞釀新的投資機會。

正文

如何填補減稅降費帶來的缺口?

2018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9年將“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鑑於2018年減稅降費規模達1.3萬億,2019年應該更多,比如1.5萬億或更大。在狹義財政赤字率不超過3%的情況下(比如為2.8%),增量赤字可能難以彌補減稅降費帶來的收支缺口。

財政收入端確實壓力上升。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作為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此外,稅收在財政收入中佔比超過85%),2018年前11月佔比接近63%(圖1)。預計2019年減稅降費重點會落在企業端,而2019年PPI或將明顯放緩帶來對稅收增長的壓力(圖2),根據我們推演,預計2019年財政稅收或落在15.5-15.8萬億區間,持平2018年(圖3)。

光大宏观|如何填补减税降费的收支缺口?——2019年财政政策前瞻
光大宏观|如何填补减税降费的收支缺口?——2019年财政政策前瞻光大宏观|如何填补减税降费的收支缺口?——2019年财政政策前瞻

如前估計,2019年整體公共財政收入可能保持“零增長”,在此前提下,減稅降費需要更多從支出角度考慮,部分支出科目增速可能為負。如果2019年狹義財政赤字率在2.8%左右的水平,則赤字較2018年增加不到4000億,不足以彌補減稅降費帶來的收支缺口。財政支出有可能從以下角度予以壓縮:

繼續壓縮一般性支出。李克強總理近期再次提及“各級政府和部門要把一般性支出堅決壓下來,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2018年前10月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5萬億,2019年國考招錄人數已有明顯縮招,預計會繼續從三公經費壓縮、人員精簡等方面入手,保守估計會壓縮0.1萬億。

對社會保險基金的補貼增速變慢或規模減少。2018年公共財政支出給到社會保險基金賬戶的補貼高達1.2萬億。1月10日,人社部接受人民日報等記者採訪時稱,要多舉措促進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包括擴大參保範圍,實施社會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在加快推進省級統籌基礎上推進全國統籌等。目前各省社會保險基金盈虧差異較大, 2017年社會保險基金結餘近1萬億,但由於全國統籌單位太多、層次不高,導致結餘與補貼同時出現的怪象。若加快推進統籌層次提高,可較大程度減少財政補貼力度,我們預計2019年此類補貼會減少0.3萬億。此外未來社保降費率或更多體現在企業端,而企業職工端若費率沒有降低,將會面臨費基擴大帶來的社保繳費增加,根據我們此前測算,保守估計會帶來社會保險基金增量收入0.5萬億。

基建支出規模增速放慢或規模下降。2018年增速城鄉社區支出已明顯放緩,2018前10月規模近2.1萬億,其中部分項目可適度騰挪到地方政府性基金科目。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19年專項債規模會有較大幅度增加,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承接公共預算內的基建項目,初步預計可騰挪0.3萬億。

此外,財政存量資金盤活也存在空間。目前歷史上形成的財政存量資金保守估計有4萬億以上,其中地方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估計在1.4萬億以上,預計2019年財政資金盤活的規模進一步加大。

綜上,考慮到支出壓縮和結構優化,以及財政存量資金盤活,1.5萬億的減稅降費可以在財政收入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實現。以減稅降費為重點的供給側改革將會是未來宏觀政策的主要著力點,市場要關注從財政支出結構而非規模中尋找投資機會。

光大宏觀組團隊介紹

張文朗 首席宏觀分析師 13811233375

黃文靜 宏觀經濟和市場研究 18611288099

郭永斌 財政與固定收益 15120034181

周子彭 宏觀經濟和資產配置 13699222628

劉政寧 海外經濟與金融市場 13761178275

鄧巧鋒 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 13810828167

鄭宇馳 實體經濟和產業研究 17621950127

本訂閱號由光大證券研究所宏觀研究團隊編寫,所刊載的信息均基於光大證券研究所已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僅供在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研究觀點的及時溝通交流,其中的資料、意見、預測等,均反映相關研究報告初次發佈當日光大證券研究所的判斷,可能需隨時進行調整,本訂閱號不承擔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義務,任何情況下任何完整的研究觀點,均應以光大證券研究所已正式發佈的相關研究報告為準。

本訂閱號僅面向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戶。光大證券客戶中非專業投資者客戶,不論通過何種渠道閱讀到本訂閱號的內容,請自行評估相關內容適當性,並諮詢專業投資顧問,對相關信息可能的風險進行充分的瞭解,若因不當使用本訂閱號中任何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需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非光大證券客戶,請勿訂閱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信息。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