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游龙山 终南茶书院——《问道》南山书僮 文

太乙游龙山,终南茶书院

——寻隐《问道》南山书僮

1. 寻隐茶书院

太乙峪进过多次,游龙山也走过数回,当我得知南山书僮的茶书院就在其间时,我不禁为曾经一次次交错而过而抱憾,也了悟机缘自有安排,有些时候也许会不期而遇,而这一次就在这戊戌的清明节后相候着。

这时节,气清景明,春光正好,不寒不戾,不燥不烈,花颜次第承欢,空气中蕴满了馨香的味道。跟着导航,出了市区,车驶上了环山路,一路向东。但得绵延不绝的南山入了眼,便任由神思出离而去。

终南山,这座魅力无限的山,自古洎今,多少古圣先贤、高僧大德在这里隐身潜修,留下多少传说故事、风貌气息。而这脉络如此坚韧,在现当代,历经战乱、运动、动荡、变革,依然亘古不息。尤其当下,物质极大丰富,对人内心超常冲击的世情下,还有诸多高士选择了终南山,归隐修行,这其中蕴藏着多么神奇的力量。

本世纪,更多的国人都是通过美国人比尔·波特的游记《空谷幽兰》这部书,获知终南隐士的秘密的。这个让人钦敬的美国行者,不远万里,来为我们揭开了与我们近在咫尺的终南山神秘的一角,像为我们接通了一个呼吸器,顿觉心神与天地相接了,灵魂有了安妥的归宿。

现在,终南山究竟隐着多少人?也许确乎不可计数。有几人能有缘得见?亦不得而知。即便常常在其近前游走,也不一定见得识得。就像今天要拜会的南山书僮,终是得以援引才得见。

过太乙镇,入游龙山,车在导航结束地——杏园村驻地停下,终不知何往了。而前后并不见村舍人迹。只道旁一茅檐栅门匾额上书有明空禅院者,在一旁静观不语。

移步前去问道,道旁一只小白狗一路相跟着,警觉地吠叫个不停,我顾不得它的抗议,直走到正门前,却见门里更大的一只长毛犬更严厉地发出警告。幸而如仙似道的大胡子主人出来,及时地解了围,也明晰地指了路,说沿前方小路右行上山,二十分钟就到了。并言,书僮昨晚就借宿在此,晨起方别。言毕,他拨了电话去未通,又发了微信过去,直为我们助力到家了。

看来可真问对了人。热诚若此者,自称明空,后知是明空道人也,亦是一位不凡的隐修者。

拜别,我们一行三人沿小路右拐上山。羊肠小道,没有标识,似也没有岔路, 我们急急地只顾埋头赶路。道旁的草棵不时牵绊一下,藤蔓也不时拦截一下,这等小障碍,还不足以对我们造成阻滞,减缓我们的脚步。

走得有点气喘,二十分钟左右,到达一农户场院。一只小黄狗,两头小黑猪,几只老母鸡,都放养着,人畜都自在。山人五六十岁吧,见问茶书院,说拐过去就到。还得多久?五分钟。胜利在望,这农户该是书僮的邻居了。

谁知快到了我们却走错了路,走得无路可走了才知回头。所谓路到层峰断,门依老树开。这一段枯叶满径,不算高远却透出些许人迹罕至的况味。

折回正途,拐一道弯,就见一片青翠的竹林映在春光里。有道是: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定是茶书院到了。

果然,竹林尽处,茅檐低小,一道木栅门显见。门内,一尊刀劈斧削式的自然裂石兀立,石上绿漆草书茶书院三个字,终给了我们一个靠实的落点。裂石顶上,架了一副拙朴的根艺,宛如大鹏展翅,颇有意味。

道旁的耳朵草一路蔓进院里去,绕过一个半弧形木栅栏围起的半荒园,经过一排石条桌,再前行,欣见土坯房舍,归隐南山四个墨书大字,在迎面的土墙上直言无忌地注视着每一个到访者,誓要与每个人坦然相见。

南山书僮,气舒神畅,面色和合,并三两友人,正会于茶亭下,品茶论道,打坐冥想,沐清风暖阳,听鸟语流泉,如预设般的场景,至真,至简。

茶书院,我已然来到这里。且容我忘却红尘事,神游天地间,亦归隐片时如何?

太乙游龙山 终南茶书院——《问道》南山书僮 文/尉迟英子

2. 缘起:酒吧里的困惑

陶陶然在茶亭下落坐,远峰近岭,尽收眼底,八面和风,皆融茶中。不得不赞这是个好居处。

茶亭有联:亭内有尘风自扫,心中无垢月常明。

书僮说,天气好的时候,从这里能看到电视塔,晚上能看见城市灯火。但秋冬季节,时常城市就像扣着一口黑锅,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里离红尘只差一步,有时坐在这里,看着西安的万家灯火,看山下的车来车往,而你在清静之地,这种感觉让人分外感激和珍惜。

可以想见,住山的人离天地最近,离季节也最近,每每最先见证春花秋月,草木荣枯,最能真切地感知季节的变换,领略四时的美,这当是住山人的幸福。但是住山也势必存在吃穿住用等种种生活的困顿和艰难吧,比如冬天的荒寂和苦寒。书僮却说,终南山的冬天是最美的季节,每每积雪覆盖,满目洁白,那一刻看世间万物一片空净,自己整个身心与天地同在,与万物相融,物我两忘,大美忘言,那种对心灵的震撼实在是难得的生命体验。

我被折服了,甚而开始向往了。

书僮说,有位作家将人分为三大类,一种人只能住城市,一种人只能住乡村,一种人城乡都能住。最高的修行是走哪都是家,所谓的心安之处即是家。

这种说法无疑有它特定的现实性。但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有选择的可能,每个人会作何选择呢?作为大多隐修者,山居无疑就是他们内心的选择。

同座的马老师崔老师夫妇,山东人,2012年来终南山,在另一个崖畔间居住。与书僮相识几年,今天第一次被书僮接来茶书院。他们说,他们住山第七年了,哪也没去,每天有很多事要做。

这对夫妇该是典型的主动选择山居的隐修之士了。

提起办茶书院的缘起,书僮说,开始只是想寻访隐士。那时他还在城市里开酒吧,因为看了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第一次读到终南隐士的故事,他很震撼:终南山里还有这样一群人!自己一定要实地寻访一下,亲自去看看。

他查了资料得知熊沟住山隐士最多,便决意踏访一回熊沟。

他只揣了60块钱,从市内坐环山2号线到石砭峪下车,入峪走到熊沟沟口,吃了碗凉皮,买了瓶绿茶,就上山了。第一次,一个人在幽寂的山道上行走,他没带多少行囊,但他备了一只拐杖。这是他的先见之处,也是他日后每每上山的必备,一则是行脚的辅助,再则可以打草惊蛇。

第一次爬熊沟,上到山顶,天就黑了。在山上的农家乐住了一晚20块钱,吃了碗面12块钱。第二天把台转完,从西岔那边走下来。这第一次整整走了两天,虽然没有近距离跟隐修的人聊,但他看到了他们的居地和环境,心里还是很震惊。

他又回到了他夜夜笙歌的酒吧。

他说,酒吧是各色人等集中聚合的小社会,有抑郁症,有神经病,有混社会的,有谈业务的,也有搞艺术、搞文学的,高雅的,低俗的,各行各业各阶层,不一而足。

他知道,大多来酒吧的人都是想宣泄,想忘却,想寻求刺激,想麻醉自己。他尽意营造一个梦幻温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给一些受伤的灵魂以抚慰,以疗愈。他通过灯光布景,布设了唐伯虎的桃花庵,李白的月亮山,或香木、紫藤,或花溪、竹影。这样的布景,也许已隐含了他的田园梦。

他从面相、表情、穿着、举止上揣摩每一位客人,着意投其所好,为其点送最入心的歌曲。有人诧异,他怎么知道自己心思?有人疑惑 ,他是不是会算命?有位瑞士人来酒吧,他立即放了一曲瑞士国歌,客人大为激动,站起来向他敬礼。

他说酒吧也是一个道场,每个人都可以照见自己。他只想做到容纳,尊重,让每一个客人愁烦而来,开心而去。他是老板,也是演员,是保安,还是跑腿的。雇有三个服务员,但他自己还兼调饮料,做果盘,时而还要下楼一路小跑去买水果。

高强度、高频率的生活节奏让他的作息一直是紊乱的。每天后半夜打烊,早晨从中午开始,吃饭没规律,大量抽烟饮酒,然后听着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倒垃圾,等等。爱人说,危害健康的几大因素都让他占全了,警戒道:赶紧打住!

十年的酒吧人生,他洞察了人间百态,听闻过万千故事,但酒吧,只能是暂时麻醉的场所,不是治病的地方。常常你知道某些人的心结,但你治不了他的病,解决不了他灵魂深处的问题。

他想起了终南山,想起了那些隐修者。他意识到:自己该转身了。同时也可说该回归了。出生于王维别业辋川之地的他,二十岁时从大山走向城市,现在转身向山不就是回归么?

这是2015年。

他贱卖了所有酒吧设施,关了门,开始更深入地迈进终南山,寻访隐修者,也寻一块精神栖息之地。

太乙游龙山 终南茶书院——《问道》南山书僮 文/尉迟英子

3. 缘定:心安之处即是家

这一年,他拄着拐杖一个峪一个峪走。汤峪,库峪,大峪,沣峪,天子峪,子午峪,抱龙峪,等等,像要熟悉每一条归乡的路。跑着跑着,他对每个峪也都有了不同的感受。有些地方山缓岭低,他觉得这样的地段没有石头,没有骨气,只适合悠然的田园生活。有些地方一看壁立千仞,云雾缭绕,他立时觉得这地方有仙气,是修仙成道的好地方。在那样的地方站立片刻,都能让人陶然忘机。

这一年,他尽情享受着终南山的自然大美,也用心感受着住山隐修者的精神力量。每每见到住山的人,他都要进去讨杯水,坐下来跟他们聊聊。很多住山人,住着烂房子,穿着破衣服,吃得很清素,精神却很快乐。书僮跟他们聊一次,眼前就豁亮一些。一次又一次,就像渐渐打开了一片天空,他才明了:原来还有这么大的天,先前的自己就像井底之蛙。这些人的人生经历和学养,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和触动,他觉得这样的行走悟到的东西比书本多多了。

偶尔,他进山寻访也会带上爱人。有一次带着爱人,背着两袋米、20把挂面,坐923路车到大峪口,然后走进去。经过一户住山的放一把挂面,一直走到狮子茅棚,见到智朴师父,天已经黑了。他们留下最后一袋米,又开始下山。一路打着手电,手拉着手,一路他给爱人鼓劲儿、打气,说走到天亮就到家了。半路上终搭上一辆顺车,把他们捎回了长安。到家后,爱人腿疼了一个星期,但心里感悟太深了。她说只要俩人手牵着手,跟他在一起,她就什么都不怕。如果没有他的陪伴,她肯定走不出去,也许就死到山上了。

这一回,爱人同他有了高度的契合:人活着,不能单纯追求物质,精神太重要了。常常人死亡不是因为身体的问题,更是精神的绝望。

爱因斯坦说,爱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爱超过一切,真正的爱是无极的。

在跑山寻隐的行程中,他就这样一边赏景问道,一边察人观心。有些人的学养和见识让他很是钦敬,会引得他一访再访。

住山同修的马老师崔老师夫妇,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住地一直都没有电,水有一小股,他们用水非常节约。他们采自然之光,确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上点蜡烛,外加一只太阳能灯辅助照明。一个只进行少量电话联络的功能手机,在山下充一次电可用十多天。他们每天都很忙,开荒种田,坐禅读书,吟诗写字,煮茶会友,琴瑟和鸣,和谐之至,真正的神仙眷侣一般。前些时,他们在网上花480元淘得一架古琴,马老师先摸索学会,后教给崔老师,一个月间,两人都学会弹曲子了。

书僮一回去相识,二回去相熟,三回去便成了朋友。后来得便他就去马老师处喝茶,听马老师讲生命的本源。他觉得听马老师讲讲,什么家庭的、工作的、人际关系的、生活的乱麻就都捋顺了。人生就是这样,一通百通。

马老师夫妇的这种恬淡安然大概就是找到了心安之处。正如东坡居士钦赞的定国和寓娘,或比之更怡然些,他们这可是主动的选择。

在一趟趟行走中,如马老师夫妇这般隐修者,他们简朴的生活方式和超然的生活态度给了书僮极大的震动,他想起比尔·波特的感慨:他们在攻读他们精神觉醒的博士。

他又想起,在城市酒吧里,有多少迷茫苦闷、醉生梦死的人,谁来唤醒他们?而酒吧只是社会一个小小的缩影,世间还有多少精神困顿者,在生活的漩涡里挣扎?他们不明白,烦恼其实往往都是自生自起的。现代很多人没有信仰,精神没有依托。也许真的如南怀谨先生所说,十九世纪人最大的威胁是肺病,二十世纪人最大的威胁是癌症,二十一世纪人最大的威胁是精神病。

如果他们能到终南山来看看,看看同一片天空下别样的人生,也许会悟醒和解脱吧。

于此,书僮有了一个明晰的设想——在终南山里创办茶书院。

太乙游龙山 终南茶书院——《问道》南山书僮 文/尉迟英子

4. 创建茶书院

对于书院,书僮选址是很用了心思的。他说他找了半年,才选定这个地方:太乙峪—游龙山—杏园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个地方有仙风,有道骨,有灵气。同时,他不是单纯的山居,是为办书院,这个地方基本符合他预先设定的五个条件,一要是有标志性建筑。这附近有翠华山、翻译学院,朋友和学生来,好找。二是要有公交车。这儿905路车从市区一路开过来,直接到终点,坐车很方便。三是要有一段爬山的隐秘小路。这里从几条路分别爬用时半小时至一小时,远近适合。四是庭院要有意境。这里有林子、园子、老房子,前后院均有曲径通幽的意韵。五是水电要通。这房子更换了一下线路,电就通了;再架个水罐,水也就不断流了。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这样高标的预设,竟然真有这样一个宝地等他前来。地也是要等有缘人吧。

关于书院的创设细节,他也有他的规制。

通观茶书院,两排夹角成90

0构成L形的土坯房竟是分属于两家房东。书僮说,房东搬下山五六年了,偶尔上山来管管他的蜜蜂。

两家的房子中,一户坐南朝北,已经修整完成,作为茶书院的正室三省堂;另一户坐东朝西,老墙裂着缝,夹角处那间坍塌了半边,很是影响茶书院的整体面貌,但书僮说目前没有资金修复。

他2015年租下这个地方,房租一年1400元,他签了三十年合同,先预交了十年租金。除过家中生活之用,余下的积蓄,他用以修房子、建亭子、盘灶台、换电线、铺水管,等等,现在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在书院修建过程中,为安全起见,他先花大力气更换了全部线路。电线是一位朋友捐助的,另外男生宿舍的架子床也是一位作家朋友捐助的,还有几位朋友或学生,有来赠送书籍的,有来帮忙帮工出力的,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心怀感恩。同时对每一个捐助者的善举,他也欣然接受。因为他是要致力于为有终南山居情结的游学之士提供一个场所和平台,是想利益广众的,所以愿意聚多方之力把书院修缮好。之后,无论来自哪里,只要愿意来游学的人,尽管来,他都会诚意以待。

先前,房前屋后的地他都耕种了,种满了菜,到了收获季节,学生没来。没办法就把菜全送给周围山民了。

我起身进入三省堂,参观一下。迎面正墙上敬奉着孔子像,两边内联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外联为: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这当是书院脉承的应有之意了。

左手一方土炕,土炕上方钉有一架木格子窗。南面沿墙钉有几块格挡,权作博古架,上面随放着一些物件。东面墙上用几块木板作了书架,架上摆满了书。

门内墙角,靠放着刀枪剑戟等几件兵器,想必是要传达文武兼修的治学理念。

北边并排两个隔间,分别为女生宿舍和男生宿舍。看到了男生宿舍有作家捐赠的木制架子床,是屋舍内难得崭新的家什。

墙上不时有记号笔随性抄录的分行警句:

贵人之前莫言贱,彼将谓我求其荐;

富人之前莫言贫,彼将谓我求其怜。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

热闹场中,人向前,我退后。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心到闲时始为闲,心闲方可话居山。

出了三省堂,我到院内外走走。

走到前门,才知我们来时走的是后门。前门也有茅檐覆顶的木栅门,却更高阔些。匾额位置用树枝拼成茶书院三字,稚拙而见真趣。两边门柱书有对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门外有一方厚重的三棱柱立石作身,上架一块不规则石块为头,形成三面像,人可见的两面,一面似佛,一面似魔。在茶书院,不经意间,一方石头也暗含着机趣。

太乙游龙山 终南茶书院——《问道》南山书僮 文/尉迟英子

5. 走邻访道友

书僮有个忠告,山居应该具备五个条件,即:法、侣、财、地、德。法是说,不管佛道儒艺术,每个人心灵都要有个寄托,如果无所寄托的话,有时住山也会走火入魔。然后必须有伴侣,不太远,一个月见一次面都行,至少周围有人。自古隐居富贵事。还要有财有地,必须要有好地方,比如一些人逐水而居,定要找个好泉眼,保障基本的生存所需。最后还要有德行。没有德行的人再好的地方也住不长久。

书僮说,现在也有一些很现代的住山者,用的都是电器化和现代通信工具,跟外边也保持联系和交流,只是作为一种短期体验。即便这样,书僮也认为,他们的住山经历都是难得的有好处的。

随意的茶聊中,能听到书僮对远远近近住山人的熟识,跟附近山民的亲近,他自当是一个易于与境相融、与邻相和的人。

每次上山,书僮都要到一位邻居老太太那儿去。老太太93岁了,不管谁从她院子过,她都招呼着让给生火做饭。别人给她钱,她也不要。她说她这么大年纪了,收了钱,咋还得起呢?她自己大多只喝点包谷糁,菜都很少吃。这样俭朴的生活习惯却这么健康长寿,书僮只感叹说因为老太太菩萨心肠,心量大。

老太太时常说:满山遍金银,单等有心人。这暗含深意的俗语,也成了书僮的口头禅。书僮说,老太太就是活菩萨,一定要敬尊。

不幸的是,半年前,老太太不慎摔伤了,先前腿脚灵便的老人不能下床,需人照顾了。书僮得知后,将这个消息在茶书院微信群发布了。这些群友都来过茶书院,第一餐饭都是被书僮带到老太太家里吃的,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之忧心,纷纷委托书僮代为转交一份心意。几天后,当书僮拿着一千多元爱心款交与老太太家人,告诉他们这是来过茶书院的家人们的心意时,这家人又意外又感激。这实际透射出茶书院一种深层的情怀:书院如家,人我如亲。

我们随书僮过老太太院里,老太太正在一棵大核桃树下的一张小床上躺着。阳光暖暖地抚慰着,老太太却坐卧不宁,她很心焦这样离不得人。一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老太太是很不习惯被人侍候吧,即便是自己孝顺的儿女。一串串绿得可人的核桃须也勾不起她的欢喜。

书僮坐在老太太床边的凳子上,握起老太太的手,说叨了一阵宽心话,同行的马老师则提醒老太太的卧姿并指点其儿子女儿辅以适当的安抚。

老太太稍事安静,一行人即别过。走过庭院,站在山崖上,看见对面稍低处一个院子里有三个人,书僮一声喊:

小胡——马老师来了!

那边三个人热切相邀,一行人随即过去,在那边简易的茶棚下茶聚。

小胡,湖南人,也是一位住山的隐修者。另两位也住在不远处。

同座六七位山居者来自天南地北,生活中本没有什么交集,但他们相见却分外亲切,仿佛他们身上都有着神奇的基因密码,一见,相互都能识别,交流坦诚而无碍。

几个人说起有位道长正试图将附近很多房屋全租下来,建什么道文化体验区。名头很大,正在四处筹钱。听得出,这对他们的山居生活带来很大的惊扰,也打破了一些山民原生态的生活。老实的山民往往不满意他们开出的条件,也不愿意离开祖辈居住的屋舍,但迫于各方不知来头的压力,最后不得不接过对方给的一点钱,也不得不同意出租老屋。

这样说开来,在座的住山人都有些忧虑。如果有人继续这样做,这里势必要被整成喧嚣之所,这一带隐修的人或将被逼迫得要搬离了。大家从心里希望这里保持安静和谐的原生态山居氛围,不要强力开发和改造,对终南山造成惊扰和破坏。说起当下很多地方经过强力的打造和改造,先前富有特色的城市、农村,房屋、建筑,街道、民俗等,都被同化、格式化了,没特色了,原来很鲜活的东西被统一成一个模子,都成了流水线制造出来的,实在令人悲哀。对于终南山这个神圣的精神净地,大家默祷:好好保护它,不要破坏它。

太乙游龙山 终南茶书院——《问道》南山书僮 文/尉迟英子

6. 往来茶书院

返回茶书院,不由又念诵起门柱上的联句: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书僮道,这是他多年以来切身的感悟。他从小爱读书,认定书能医俗。即使开酒吧忙得昏天黑地的日子,他也没断了读书。

他历数关中历史上的儒学先师,持诵着张载的横渠四句,一个个伟岸的名字连同这掷地有声的句子,就像天地的支撑,让天地也随之高阔起来了。慕追着古圣先贤,书僮说,他愿做他们身后一个小小的书僮,倾他后半生之力,构建这个茶书院,护养它在终南山这方净土里,生根发芽。

有人说,卓越的人生有三个层次:一是生命,二是性命,三是使命。书僮一天天把自己活明白了,也想让别人活明白。

阅读要深阅读,旅行要深旅行。这是书僮提倡的游学精神。凡到茶书院的来客,书僮都要带去跟附近山民交流,去听听地道的方言,学学种地干农活等。第一餐饭,书僮都带到邻居老太太那里,让游学者看看他们做饭,真实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

茶书院先后有多位来客住过。有提前约定的,也有到山后才联系的;有心无挂碍的,也有去不了心障不敢住的。

对心怀畏怯的人,书僮解忧说,前后不远都是邻居,没什么害怕的。俗话说,生地怕水,熟地怕鬼。这里没大水,也没小鬼,尽可放下心来安住。人生每一条路都是风景,不一定要走大家都在走的路,常常小路上风景更好,无限风光在险峰嘛。

有些人看了网上的文章,按图索骥,自己摸索着就找到茶书院来。前后门上都贴有电话,电话里,书僮嘱他们自己开门,自己烧水休息,米面油齐备,也可以生火做饭。晚上,书僮上山来,见面聊聊,给他们讲讲终南山的人物故事,第二天介绍到各处走走。

书僮说,他们来体验一下山居生活,感受一下终南山的气场,走访一下隐修之士,内心就有了精神向度,在现实的渡口就不会慌张。

去年夏天,一对父子来终南山。书僮带他们从小午台上到五道梁,带的水就喝完了。书僮一路鼓励着那个十四岁男孩,不断给他前行的希望。走到子午庵终于喝上了山泉水,下来以后,父亲让儿子放开吃喝一顿。谈起山上的感受,男孩说咋都想不通山上住着那么多宇宙人。他将隐士称为宇宙人。他说他们吃得简单,穿得简单,精神却很快乐。父亲问孩子这一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孩子说什么兵马俑、大雁塔都忘了,终南山一辈子都忘不了。书僮说,你现在十四岁,到二十岁还会来,三十岁还会来。

上终南山的人都是带着各种问题来的,书僮希望通过这个精神道场让来的人一点点化解开,每个人把生命本源想清楚了,往下就通了。

去年冬天,一个江西女孩来住山。她从小没头发,跟爷奶长大,缺少爱,性格孤僻,也没谈过恋爱。她心结很重,却什么都不说。她下山后,书僮从山下一个作家口中获知她的问题,心里有点遗憾,如果早知道,可以带她去看一些出家的女性。看她们剃掉三千烦恼丝,怎样的通透无障。人真正活明白了才会懂得: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小事。什么失恋了,有没头发了,长得美丑呀,都是小事,都是过眼烟云,只要生命在,就该赶紧去享受生命,痛苦也去享受。

一个内蒙古小伙,步行走到西藏,到布达拉宫去朝拜,说那个雪域净地已经太商业化了。他来到终南山,找到一个山洞,盘坐了一晚上。第二天下雨,跟书僮在茶书院会面,说一到这儿,心全放下了,这里才是精神朝圣的地方。

对有些迷惘徘徊者,书僮采取的是当头棒喝,一语惊醒梦中人。一位四川来的小伙,撇下谈了六年的女朋友,撇下生病的父母,来终南山问道。当书僮了解到他的心结时,点拨道:不要被道所迷。为人之事未尽,先尽人事,不要被佛理压住了;做人,先去做个活脱脱的人。听了他的开解和建议,当天晚上10点,小伙子即打手电下山,到农家乐住了一晚,第二天就回去了。

很多人都因为自性被尘界所覆盖,所以迷失了方向。书僮说住山人此时便是洗洁精,清洁球,为迷路人清除尘障的。

分析当下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书僮感慨道:一边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一边是精神的极度空虚。物质和精神就像太极图首尾相接的两条鱼,物质达到一定程度必须寻求精神的平衡。终南山的隐士精神就是一种极富张力的精神平衡力量。书僮历数起终南山里历代的隐士,如商山四皓们,还有儒释道各家的高僧大德们,他们为这精神道场存蓄了巨大的能量。及至今天,终南隐士一直生生不息,隐士精神是每个时代可贵的财富。

7. 归去亦如来

坐在茶亭下,风吹百叶,花木飘香,鸟鸣入耳,春光悠长。在书僮的心念中,终南山就像一个加油加气站,不断给人补足养分和能量,同时又像母亲的身体,人回归这里就像重新回归母体一样感到放松自在。

书僮很安享在山上的状态,但他现在却不能时时安守书院。他说,去年前年都在山上,一直忙于书院的修缮事宜和经管事务,积蓄都投入进去了。今年女儿上了大学,自己时常就在山下打打工,以备基本的供养所需。不过,现在的自己时时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以内心是安乐的。他常常会把自己的所历所见所想记录下来跟更多的人分享,他希望大家看到的是真实的终南山,真实的隐修者,和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书僮想告诉每个人:生命如此美好又如此珍贵,自当认真去体验,快乐的时候且忘情,痛苦的时候别太在意,这是一种生活智慧。而获得智慧的道就在于经世,读书,阅人,自省。而终南山里,气场具足,为我们提供了觉醒的佳境。

说起来,终南山目前已有大大小小很多书院等组织。书僮有个祈愿和设想,世界需要终南山这个精神宝库,希望有影响的组织者把住山的有识之士联络起来,请修为高的人轮流讲课,让学员在游学中寻访茅篷,感受终南文化。这可以称为负笈游学,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万个人。多方合力把终南山的整体文化推出去,跟世界架通一个桥梁,同时把世界的捐助合理分配给终南山。

书僮还有一个宏大的心愿,就是期待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人跟他携手,联合开办100所茶书院,让更多的人可以有机缘到各地游学,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感受各地的方言、地方特色等,应该是很有助益也当广受欢迎的。

又续上一壶茶,马老师起身去帮崔老师下厨。棚檐下,柴垛、土灶,大铁锅,尽现朴厚的山乡余韵。书僮说,室内也备有电磁灶、电饭煲,但从实际考虑,还是盘了这个土灶。左邻右舍,两个好劳力,就地取材,挖土和泥,垒胡基,一天就搞起来了。

一时,柴火哔剥歌唱,水滚面就,油热菜熟。崔老师赞:土灶蛮好用。转眼,一盆盆素菜一碗碗面条盛上石台桌,就着新泼的油泼辣子,沐着和风暖阳,一餐饭竟吃得格外适口,分外香。

一日居山,似乎也起了归隐的心。

书僮说,隐是身,士是心。

马老师说,隐后面要带修。

书僮接着说,修后面带行和养。

我借碣石山人一句:暂去还来此,幽期不复言。

哦对了,书僮说他自个琢磨,为茶书院三省堂拟了一副对联:

门对终南,捷径始足下.

道通长安,归去亦如来.

太乙游龙山 终南茶书院——《问道》南山书僮 文/尉迟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