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丨贫困户人均收入近翻番,周至这个村是怎样做到的?

国家级贫困县的7个省定贫困村突破村域和行政界限,从“各自为战”向管理联动、资源共享、产业联布、发展同步、和谐共筑模式转变,构建起了“大党建、大扶贫、大发展”的格局。较短时间里,

7个村按照村脱贫退出标准全部退出,155户脱贫户2017年人均收入6013元,2018年人均收入11534元,增长91.8%。

探秘丨贫困户人均收入近翻番,周至这个村是怎样做到的?

丹阳社区 记者 雷伟东 摄

全省首个村级联合党委——丹阳联村党委围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提出的“五个美丽”建设要求,重点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苗木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做到了“联村、联建、联产、联情、联心”,走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变改革”让农民挣脱了土地的束缚,并开始享有更多的财产权利。同时,也让更多想种地、会种地的人参与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实现增收致富。近年,西安市不断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丹阳联村党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助力产业扶贫。


探秘丨贫困户人均收入近翻番,周至这个村是怎样做到的?

丹阳联村脱贫带头人王乃祝(左二) (资料图片) 记者 雷伟东 摄


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对产业发展的讨论始于竹峪镇张龙村贫困户雷保友家,围绕他家和区域产业脱贫计划,丹阳联村党委书记王乃柱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多次讨论。在种植苗木花卉上大家都没有异议,联村党委所辖区域环境优美,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都有苗木栽植的基础,但一直以来,分散、粗放型的苗木种植让村民守着绿水青山难以转化为金山银山。

“贫困户要发展什么,调查和摸底是前提。这点当地干部做得特别充分。”王乃祝说,土地是村民的天,要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做实脱贫攻坚工作,不光要做好摸底,更要在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里找原因找途径。

近年,苗木花卉逐渐成为绿色朝阳产业,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该产业逐步向高端化、精品化、彩色化的方向发展。但竹峪镇各村受交通、信息等条件限制,原种植的苗木品质差、相对档次低、市场竞争性不强,苗农对种植苗木信心不足。王乃柱认为,

竹峪镇一带目前的苗木花卉产业规模小、不成体系,总体比较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他建议利用山坡上的杏树,嫁接梅花,一来梅枝的附加值很高,二来周边环境将有质的提升。

联村党委成立后,根据各村村子小、劳力少、产业弱的实际情况,按照产业相同、地域相邻、取长补短、做大做强的原则,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活力。通过“三变改革”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确立了发展精品苗木花卉产业、提升猕猴桃等优质干鲜果产业的基本方向。

2017年起,联村党委立足实际,聘请浙江苗木专家实地考察后,在辖区内栽种红梅、早樱、桂花、红叶石楠、红枫、金叶榆等苗木品种,以发展、提升苗木花卉产业带动脱贫。在王乃祝的牵头下,联村党委成立苗木合作社,并联合组建西安龙阳沟园林绿化有限公司,采用“联村党委+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发展苗木产业,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流转土地3150亩,入社后按照49%与51%的关系进行分红,有效保障群众收益。


探秘丨贫困户人均收入近翻番,周至这个村是怎样做到的?

丹阳社区 记者 雷伟东 摄


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苗木的规格,大致选择为3-8公分的苗木,根据不同品种、不同价格确定,以3-5公分为主。而它们的种植规格,为避免混乱种植,以培养精品优质苗为主,根据地形、苗木大小,一般3-4公分每亩200枝左右,4-5公分每苗150枝左右,5公分以上每亩100枝左右,保证品质。”王乃柱说,

我们逐步向苗木产业的高端化、精品化、彩色化方向发展,以“新”“特”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截至目前,合作社杏嫁接红梅与新栽种的红梅总面积已达860亩,在三个村共栽植红梅、樱花、桂花、红枫、红叶石楠、玉兰等精品苗木29万余株,红梅岭、樱花谷、红枫岸、桂花坡、玉兰园等花卉区块雏形已现。

新的产业确定了,原有产业是否就要放弃呢?众所周知周至沿山一带村庄以猕猴桃产业为主,种植猕猴桃也是许多群众增加收入的传统手段。那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如何兼顾?联村党委给出了答案:发展新兴产业,同时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王乃祝说:“我们发展产业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绝不能搞一哄而上,搞一刀切。”联村党委对所辖七村猕猴桃产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摸清弊端问题的基础上,引进新品种,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精品猕猴桃示范园。同时,结合电商经济,形成农副产品销售产业链,打造龙阳沟电商平台,设立丹阳联村党委展销大厅,主要宣传推广销售当地农副产品,利用龙阳沟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鸭沟岭村二组贫困户宋巧萍说起脱贫攻坚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

她的父亲自小因为一场事故听力受损,并伴有下半身骨折后遗症,其母体弱多病,两个儿女年纪尚小,丈夫又常年在外打工,全家的农活都落在了宋巧萍身上。2017年,联村党委和帮扶干部帮宋巧萍修缮了住房,对她家2.2亩老品种的秦美和亚特加以改造,吸纳3.96亩的土地按每年每亩700元加入合作社,还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新增收入几万元。


探秘丨贫困户人均收入近翻番,周至这个村是怎样做到的?

|王乃祝(右四)向群众传授苗木种植经验。(资料图片)


让群众成为最终受益者

有了支柱产业,联村党委又在延长产业链,发展多种经济上下功夫。王乃祝的计划是抓旅游开发——有效发掘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打造“西安龙阳沟田园文化综合体”实现全域旅游。

项目设想以建设西北最大的红梅基地、竹海自然公园为中心,将自然风光与苗木花卉、周文化、道文化等有机结合,打造一个集田园观光、苗木产业、休闲度假及道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同时,注册成立西安龙阳沟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民俗经济项目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有效改善就业结构、扩大服务就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苗木花卉不仅是助力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聚宝盆’,也是绿化、靓化、美化环境的‘美容剂’。”王乃祝说,我们准备结合当地地貌风光、人文特色与农业特产,创新

“产业+旅游”模式,将苗木花卉与青山绿水、美丽乡村等深度融合,发展旅游经济。

在他的计划中,联村党委要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将苗木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十里花海,让该段秦岭北麓沿山村庄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同时,以民宿经济为契机,彰显乡村振兴新形象——在张龙、丹阳、鸭沟岭村,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受众,打造专业化、规范化,可行可用、可亲可玩的民宿经济体,搭配乡村特色体验项目增加吸金点,成为今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介绍,目前各村已有村民陆续开办了农家乐,下一步将制定政策,按床位、餐位给予补贴,鼓励村民自主提升就餐、居住环境和接待能力,此外准备重点打造一两个高端民宿,使其成为当地标杆。

联村党委,将各联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资源,和企业、社会资本等资源有效结合,以农民为核心,通过“三变改革”,以土地入股分红,与产业发展共生共赢。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田园综合体各板块构建打造,或发展精品苗木、或培育生态旅游、或建设民宿民居、或融入合作企业,让当地群众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最终受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