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大家應從傳統節日中獲得快樂

文化自信,大家应从传统节日中获得快乐

隨著西方最隆重的節日聖誕節的臨近有關這個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濃厚。線上,有關聖誕的物品開始走俏;線下,很多商店擺出了五彩繽紛的聖誕樹;不少年輕人,早已提前謀劃聖誕節該到哪裡小聚。近年來,不少國人熱衷漂洋過海的西方節日,卻冷落了傳承了上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有的人把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過得紅紅火火,卻不知中國七夕節有何典故和習俗。西方節日在中國興起,原因有很多:西方節日是外來事物,形式新穎,可以滿足一些國人的好奇心;一些國人盲目崇洋,覺得過西方節日,會讓自己顯得更有品位;商家為了促銷商品,千方百計推波助瀾;一些人受從眾心理影響,怕被人說自己過時,也跟風過起西方節日來。但是,我們應該明白:中華傳統節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所蘊含的忠孝、堅貞、團圓、和諧等文化內涵,對家庭和睦、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具有巨大促進作用,值得一代代傳承下去。傳統節日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比如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有著4000多年曆史。端午為什麼要吃粽子、賽龍舟?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清明節為何要祭祀祖先?每一個傳統節日背後,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作為中國人,沒有理由不過好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是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的重要標誌。即便那些移居海外多年乃至幾代人的華裔,仍然在過中國傳統節日。

文化自信,大家应从传统节日中获得快乐

傳統節日被冷落,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傳統節日的創新不夠引起的。時代在發展,傳統節日也要創新,不能故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半步。傳統節日,內容可以更加豐富,形式可以更加多樣,更適合年輕人的口味。向西方節日取經也未嘗不可。可喜的是,近年來,中央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日。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這是中國情人節“七夕”首次寫進中辦國辦文件。《意見》要求,全國各地要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市場積極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推動形成有利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相信,有中央的高度重視,傳統節日會進一步煥發出勃勃生機。西方節日是我們瞭解西方的重要窗口。但是,過西方節日,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就是不要將其當成狂歡節和購物節,以致帶來安全穩定和過度消費的問題。

文化自信,大家应从传统节日中获得快乐

提醒

過西方節日,市民應當謹記安全第一。人多的地方容易發生踩踏事故,應該少去,最好不去。還有,別使用氣棒砸人,別使用雪花噴霧噴人,以免因使用不當給他人造成人身傷害。同時,應謹記理性消費。西方聖誕節,家裡真的需要擺放一顆聖誕樹嗎?西方萬聖節,父母真的有必要給孩子買一身魔鬼的衣服嗎?多問幾個為什麼,不理性的消費就會少很多。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自覺擔當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讓我們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獲得最大的快樂體驗。(桂錫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