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趨勢交易,應從“認清形勢”開始

今天要聊的內容可能會存在很多爭議的點。歡迎大家能一起討論。

在交易上很多東西都並非絕對的黑或白。一定是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的。

今天的文章裡主要談的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和思路。完全的經驗教訓之談。受我個人的侷限性,觀點難免偏頗。權當是拋磚引玉,刺激大家思考吧。

另外,上篇文章提到,本想在週末談談我對美林時鐘的看法的。但是,我發現一個是談美林時鐘還需鋪墊,否則無法理解我對美林時鐘的觀點;另一個就是,我的資料準備的還不充分。待我覺得我能把問題講清楚時,咱們再來談我對美林時鐘的看法吧。

好下面咱們進入正題

======================

一、大利潤從大趨勢中來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發現一個現象。很多普通人要改變命運,多是依賴一輪較大的趨勢。而裹挾在趨勢中的人,誰的努力程度更大,可能就會有更“超凡脫俗”的成績。

比如,我們中國人。因為躺在了鄧公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現在生活水平都很不錯。我是80後。回想我小的時候,連吃根冰棍都犯算計。甚至算計完了都吃不上。但是現在,基本上就是算計吃哪種口味的冰棍了。見微知著吧。這說明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大潮,我們現在可能還是要過某種意義上的窮苦生活。再努力也只能這樣了。

而我們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即使不那麼努力。只是好好工作吃根冰棍就不用算計了。如果努力學習、努力拼搏了。就是算計買什麼車、住什麼房了吧。但這種事情,放在90年代,萬元戶都是了不起的家庭的時候是無法想象的。


要做好趨勢交易,應從“認清形勢”開始


這就是大潮!

再舉個反例。比如敘利亞。那裡的人民即使再努力,也只能落個不死吧。猶記得幾年前敘利亞海灘上那個3歲小難民的照片。現在想起來仍然會淚目(當年我兒子也正好三歲,有孩子的人應該能理解)。如果能夠生存誰會冒著失去生命的風險去帶著孩子偷渡呢?

要做好趨勢交易,應從“認清形勢”開始

這也是大潮!

~~~~~~~~~~

我們裹挾在一個大的趨勢之中,最差也比沒有在這個大趨勢中的人要強。這就是趨勢的力量。

還有很多的“微觀趨勢”。比如網絡化、信息化的趨勢。成就了騰訊、阿里巴巴、網易、新浪等等大型互聯網企業。也造就了馬雲、馬化騰這樣的風雲人物。在這個趨勢當中,那些在這類名企中工作的員工會怎樣?阿里巴巴的p8程序員會怎樣?即使不在名企,在這個網絡化信息化的趨勢中,在中小網絡公司中做程序、做遊戲的人也都怎麼樣?

他們一定比傳統的,沒有趨勢的行業要收益高。不信,去問問學機械的同學就知道了。

扯得有點遠了。回到我們的交易中來,看這個問題會更直觀。

如果甲在一個出大趨勢的品種上開了倉,而乙卻一個沒趨勢的品種上進行操作。甲順著趨勢持倉,別的什麼都不做,收益也會不錯。如果他是個風險偏好很強的人,不斷加倉,他就能爆發。(這點可以看看我寫的《 》說得會具體點。)

但是乙則可能什麼也落不下。如果他不用趨勢交易思路,在震盪的行情中努力打拼、做短線震盪。那麼,辛辛苦苦做到最後,扣除成本,最好的結果可能也就是跟什麼都不做的甲不相上下吧。

當然,還有一種人。假設叫丁。他在甲那個品種上逆著趨勢做。無論他是虧了死扛、還是不斷開倉平倉,最後他都仍然是虧錢的可能性更大。這就是逆勢而動。無論他努力不努力都好不著。

這就是一個鐵律,普通人只有順著大勢才能起飛。


二、順勢交易的苦惱

上面提到的問題很好理解。

我一直在強調一個主語——普通人

能創造趨勢的人物很少。即使處於最高管理層也不一定就是真的創造趨勢的人。古往今來,能夠向鄧公、毛主席、秦皇漢武、韓信這種沒有條件、沒有趨勢,自己創造趨勢甚至是扭轉趨勢的人能有幾個。

我覺得,從大面兒上講,還是將自己定位為普普通通的人,想辦法順勢更現實一些。

作為普通的人要實現順勢就會有兩個問題要解決。

一個是沒有趨勢怎麼辦;另一個就是怎麼發現趨勢。

現實生活中判斷行業,比如互聯網、房地產。甚至是判斷大潮流,比如改革開放、下海經商等等都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而且要“上車”成本也是巨大的。比如,要跨專業去搞別的行業,房地產上車得能付起首付,要下海經商得先扔掉“鐵飯碗”等等。

這其實就不如金融市場了。因為,金融市場可以把現實中不那麼明顯的大潮流,轉變為直觀可見的價格走勢。而且,金融市場的品種多樣,總有一款適合我們。

那麼問題就轉變為了:在金融市場上,沒有趨勢怎麼辦,以及怎麼發現趨勢

我們把問題先縮小一點,就說在期貨交易上怎麼應對這兩個問題。

對於第一個問題“沒有趨勢”,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苟活著”。儘量做到別虧死。不管是用空倉的手段、還是降低倉位的手段。只要能讓自己別死就行。這個其實沒有什麼辦法。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控制風險。

畢竟沒有大趨勢怎麼順勢?能夠苟延殘喘地活下去就行了。金融市場就是加快了節奏的人生,甚至是微縮了的人類發展史。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輩子只能碰上一次兩次的風險和機會,在金融市場上可能幾年就會碰上一次甚至幾次。

只要能夠不死,那麼度過了沒有趨勢的時期,就能迎來收穫期。

這也就是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怎麼發現趨勢。


三、在趨勢之外還有“形勢”

之前想過一個問題,就是“趨勢”與“形勢”這兩個詞的區別。於是,搜到了這麼一個回答:

要做好趨勢交易,應從“認清形勢”開始

我還特意查了一下《新華詞典》。就是那個比磚頭還厚的詞典。

要做好趨勢交易,應從“認清形勢”開始

上面對“形勢”的解釋,就是:事物發展的狀況。對“趨勢”的解釋,也是:事物發展的動向。

然後,我又查了一下“狀況”,解釋是:事物呈現出來的樣子。

而“動向”的解釋是:活動或發展的方向。

也就是說,上面這位高人回答的內容是正確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做一下我們自己的定義:

我們可以將具體品類所走出的、極大的價格差的過程,稱為“趨勢”。這種價格差是動態的,可大可小、可快可慢、持續時間可長可短。我們應該用一套具有彈性的方法去應對它的這種動態不確定性。

然後,我們可以把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中的狀況定義為“形勢”。我們會發現它的節奏明顯比金融市場中的趨勢持續時間要長,變化的節奏也要更慢。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更客觀的判斷出當前的經濟形勢,我們就可以在金融市場上選擇更具有趨勢潛力的市場、品種和方向。

也就是說,我們利用靜態的“形勢”,去嘗試捕捉動態的“趨勢”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

所謂的,認清形勢,把握趨勢。

具體舉例來說。

就拿當前的狀態來研究。現在由於整個地球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GDP下滑已經是大概率的事件了。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去看美林時鐘,就會發現整體的經濟形勢都會在橫軸之下。也就是說,經濟狀況表現為衰退期或滯漲期是當前的狀況。

要做好趨勢交易,應從“認清形勢”開始

我們其實沒必要理清現在究竟是哪“期”。更不用根據現在各國管理層出臺的政策,去預測後面會跳轉到哪“期”。我們只要知道,現在當前的形勢下,什麼東西最好別碰、什麼東西出趨勢的可能性更大,找到這種共性就行了。

比如,我們已經判斷出當前的形勢不那麼樂觀。經濟處於橫軸以下的可能性非常的大。由於股市不能做空(股指除外),我們在股市上就應該暫時不配資金或者少配資金,當然也可以通過定投方式,循序漸進的配置資金(這是為了跳轉週期做準備,代價是時間)。

而如果要把握趨勢,快速的去推動利潤,那麼就應該選擇大漲或大跌(當然要能做空)的品類。比如做多債券、債券期貨、債券型產品等,做空商品期貨。或者多留點現金。

在順應大形勢的情況下,就不太容易選擇錯配置的品類,也更不容易逆勢而動。

而這種形勢很難在,幾天、幾周或者幾個月就能馬上扭轉。雖然具體的交易品種難免出現V型的反轉,但形勢很難輕易改變。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在宏觀上判斷形勢,再到微觀上去應對具體品類的漲跌就會有更大的機會去把握趨勢(當然,是更大的機會或可能性。不一定能夠百分之百、完美地做好一切。因為趨勢是動態的)。只能說,這是一種在思路、邏輯和方法上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宏觀上,判斷形勢。不要預測形勢!現在美林時鐘已不是按順序跳轉的模式了。比如我們2008年前可以說是經濟衰退期。“四萬億”一出,直接就跳到過熱期了。根本沒復甦期什麼事。

這種形勢的轉變必然帶來陣痛!我們在交易的過程中,難以規避這種風險。靠預測更是不靠譜。反到不如用我們應對趨勢的微觀系統來處理更有效率。


四、用我們的趨勢系統去應對不確定性

“形勢”與“趨勢”是互為表裡的。形勢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用各品類的趨勢去驗證(不能只靠GDP和CPI的變化去定義美林時鐘週期,要驗證)。而趨勢在對應的形勢下則會進一步自我增強。

這就是“形勢”與“趨勢”的關係。

我們前面定義了“趨勢”是大的價差。這種大的價差走勢通常是具有複雜性的。這種複雜性同樣具有正反兩方面的意義。從反面講,複雜的走勢會給我們增加噪聲,對我們跟蹤趨勢造成干擾;但從正面講,當噪聲被確認為噪聲的時候,就是我們隨時可以介入趨勢的時候。無論是“積極地”加倉,還是開始建倉,都是風險可控的時候。這就靠我們的微觀趨勢系統去應對了。

當趨勢不斷的延展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度依賴趨勢。舉例來說,就是不要過度使用金融槓桿。

因為,趨勢與形勢是互為表裡的。當宏觀的形式要發生變化,一定是從微觀的各品類趨勢上開始的。

如果我們過度的依賴了某個品類的趨勢,就容易在形勢逐漸發生變化而品類節奏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把所有的積累都扔進去

這個時候,我們返到不如用我們的趨勢系統去應對這種品類節奏上的劇烈變化。

打個比方說,假設現在我們處於衰退期,我們在債券類上配置多頭頭寸,在商品期貨上配置空頭頭寸,股市頭寸低位配置。那麼當債券開始下跌,商品開始大幅反彈,股市開始啟動的時候。我們的趨勢系統只要能夠逐漸退出債券多頭頭寸和商品空頭頭寸就行了。

至於是不是要在股市上開始大量配置,我們可以先不把決策壓力放到微觀趨勢系統上。我們可以回頭到宏觀形勢上去看看。從各個層面上看看整體的經濟形勢是不是轉變了,弄不清楚可以等著。等到基本上能判斷出形式後,再去配置對應的品類一樣是能夠把握趨勢的。

============

總結以上四點,就一句話:在判斷好當前“形勢”的基礎上,用趨勢跟蹤系統去應對“趨勢”變化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認清形勢,把握趨勢。

目的就是儘量去把握出趨勢的品類,盡最大可能將趨勢跟蹤的作用發揮出來。

當然,今天這篇文章談的還是理念和思路。並沒有涉及到具體如何操作。後面,我會就具體的操作問題再來撰文討論。

之前寫過四篇文章《如何進行期貨品種的選擇?用波動率試試!》,這些可以看做是在戰術層面上。在具體的品類中去做細分的工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加入到我的討論中。我覺得,這會對完善我的看法會有更多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