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七夕


傳統節日—七夕

武昌區中山路小學三(1)班:何彥軒

指導老師: 姜明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晴朗的夏夜裡,繁星點點,黛藍色的天幕中有一道白茫茫的銀河,隔“河”相望的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因為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它成為了我國最具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起始於西漢,鼎盛於宋代。據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中國民間代代延續。宋元之際,七夕乞巧非常隆重,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乞巧節成為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傳統節日—七夕

關於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有很多,其中就有“乞求巧藝”。各個地區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有的活動很簡單,在浙江地區,七夕這一天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乞巧;有的風俗十分有趣,山東等地吃“巧巧飯”,人們把銅錢、針、紅棗分別包到水餃裡,傳說吃到的人就會有福、手巧和幸福美滿;還有的帶有競賽性質,在廣東有“穿針乞巧”,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果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還有的姑娘們相聚在乞巧節上,剪花樣、賽智慧。當時,姑娘“手巧”的主要標準就是剪紙,她們將彩紙剪成各種不同的圖案,用來表達自己美好的願望。


傳統節日—七夕


傳統節日—七夕

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作為中國最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剪紙一直流傳至今。而武漢剪紙孕育於精彩絕倫的楚文化沃土,造就了眾多剪紙藝人。形態生動的武漢剪紙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去年七夕節,我們一家人參加了一場“傳承非遺文化”的活動。在剪紙展位前,一件件精巧的剪紙作品,令人大飽眼福!有指甲蓋大小的昆蟲剪紙,觸角的紋路清晰可見;有“撕”出來的熊貓剪紙,細小的“茸毛”生動傳神……看得我們躍躍欲試,剪紙傳承人一邊耐心示範,一邊傳授我們“指尖秘笈”。我邊聽邊學著剪,雖然我的“乞巧”之路挫折不斷,可爸爸媽媽為我聚精會神的樣子點了大大的贊。


傳統節日—七夕

一顆顆熱愛生活的心,一張張栩栩如生的剪紙,一個個乞求心靈手巧的小朋友,一聲聲誠摯的祝福,讓古老的傳統技藝綻放出燦爛的光彩。讓我們帶著一顆“乞巧”的心,面對生活,充滿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