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發聲:註冊制要審核,接納VIE和紅籌

目前中國證監會正在指導和協同上交所日夜工作,以期推進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儘快落地”。

科創板方案與制度設計還沒有正式公佈,對企業門檻的設定也存在多種意見,但有關第一批企業名單的說法已經開始逐漸清晰。

來自接近某地方政府高層的消息人士的說法是,第一批企業範圍限定在北京和上海,其他地區企業可能暫時無緣首批。而一位接近交易所人士也透露,頭部科創企業還是集中在北上深等地。

另外,近日關於“VIE架構或紅籌企業能否登陸科創板的問題”引起熱議。1月16日,在2019年度“陸家嘴資本夜話”高峰論壇上,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施東輝似有終結此話題之意,他表示:“VIE架構和紅籌股都可以在科創板上市。”同時,他提出註冊制還是要審的,要看公司經營的業務和社會傳統道德是否一致。“在註冊制的條件下,市場發揮的作用更大、扮演的角色更重要,中介機構扮演的角色也更重要。”

上交所發聲:註冊制要審核,接納VIE和紅籌

關於科創板市場設計的要點,施東輝概括為三個部分:

第一是市場的包容性,就是把資本市場的上市標準設計得更具包容性。因為科創企業涉及到不同的行業,又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它的經營風險、股權結構、財務特徵各有特點。設想是在企業基本合規,基本信息披露條件都滿足基本標準的前提上,設置一些包容性的上市標準,比如企業的現金流、收入、利潤、研發投入,包括上市後預計的市值,把這些不同的條件進行組合。“也就是說你這一款不滿足,那麼你可以選另一款,總有一款適合你,如果沒有一款適合你,那麼你回去接著練。所以這個市場,我們認為它應該具有充分的包容性。”

第二是定價的有效性,主要是設計一些能自我平衡的交易制度,同時強化中介機構的責任。中介機構不是隻把企業保薦上市就可以了。中介機構要在企業的發展、上市、上市後持續經營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保證它定價的有效性。

第三是投資者保護。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科創板會設立投資者門檻,主要是看投資年限,是否具有風險的承受能力,賬戶資產是不是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同時,有嚴格的退市條件,比如說在上市公司有違紀違規現象,有重大的虛假信息披露了,你就得退市;如果企業經營每況愈下,原來的上市標準滿足不了也得退市。

跟科創板緊密相關的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發行的註冊制。怎麼理解註冊制?怎麼認識?施東輝表示,不管是註冊制還是核准制,無非是政府和市場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或者扮演的角色有什麼不一樣。

“註冊制,不是說像有些媒體說的,不審了,其實還是要審的,審的方面,要看公司經營的業務是不是跟我們社會傳統道德一致。”施東輝說,“比如,某公司是做活熊提膽的,可能還是不能上市。比如說港交所,比特幣熱的時候,大家挖礦,但港交所認為他們的業務不太適合上市。所以註冊制也是要審的,無非是在註冊制的條件下,市場發揮的作用更大,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然後中介機構在裡面扮演的角色也更重要。”

註冊制和核準制的區別

首先是審核的理念上。最大的一個區別,不管以前的審核制還是核准制的,它的潛意識中隱含著這樣一個假設,我要對這個企業的投資性負責的,所以我們規定了各種各樣的條件,要判斷你的經營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在核準制下,要對企業的投資者進行判斷,但在註冊制下,不需要判斷公司信息的真實、完全性、準確性。在這個審核的理念方面,只關心它的信息披露的三性,或者再加一個可理解性。

另外一個區別,審核的方式不一樣,註冊制會把發行上市的標準程序流程全部公開,企業在網上提交申請文件以後,除了規定的見面會以外,不用到交易所來,全部在網上電子化的流程進行。交易所通過不停問詢,使公司的信息披露達到“三性”要求,然後所有問題和反饋全部在網上公開,讓投資者進行判斷,或者可以進行提問。

最後關於發行的問題,施東輝認為,在發行的價格、規模和時間方面,一定要推進發行的市場化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