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意義

<strong>新時期的鄉村振興戰略就是以往城鎮化城鄉發展格局走向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由之路。為紮實推行鄉村振興戰略,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現實的鄉村發展需求。

「观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strong>攝影 / meisupic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對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strong>●●● 城鎮化區域分佈下的城鄉格局: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

我國在“十二五”規劃中首次將中國城鎮化地區明確為21個片區,這是新世紀以來對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城鄉格局給出的近中期和長期的規劃設計。也就是說以往關於城鎮化戰略的爭議,已經在現實發展面前逐步獲得共識。這20多個城鎮化地區,就是今天和未來我國城市以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帶為標誌性模式的基本形式。

我國2006年提出新農村建設就是順應於大規模城市化建設形勢,矯正其發展偏差的歷史性選擇。既要防止城鎮化發展中進一步的城市偏向,剝奪農民的選擇權利;又要避免發生歷史上各國城鎮化發展中共同出現的農村“凋敝”現象。如何尋找一條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道路,就是這個歷史選擇中始終如一的基本方向。

新時期最早的新農村建設出自浙江湖州,爾後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就是由此開始。 湖州市制定了歷時18年逐個鄉村改造的長遠規劃,每年集中財力3000萬元,依序重點推進。主要是公共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的整治。後來發展起來的浙江安吉成為全國生態環境美麗鄉村建設的典範,在習總書記力主推薦下不斷推向全國,逐漸成為今天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歷史性起點。

「观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strong>浙江安吉

以農村文化旅遊為代表的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國各地全面鋪開,最近五年有了長足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由傳統村落保護到各類仿古建築整體設計;由農家樂餐飲到各色民居特色休閒度假方式;由民族歌舞表演到各色非遺傳統民俗挖掘;各方專家參與,鄉村設計工作室、鄉建策劃師應運而生。幾乎每個成功案例背後都有社會資本的滲入。

新時期的鄉村振興戰略就是以往城鎮化城鄉發展格局走向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深刻總結了我國新世紀以來城鎮化大發展形成城鄉格局的經驗教訓,汲取了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各種發展探索因素,充分挖掘和發揮以往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的制度改革積累,它是根據未來發展需求,科學制定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是指導我們第一階段鄉村振興工作的基本政策、路線和方針,也是起步發展的基本規劃藍圖。無論是把城市建得更像城市,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還是留住鄉愁,保住綠水青山,關鍵都在於落實。

「观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strong>田園秀色

<strong>●●● 鄉村治理面臨重大挑戰

為紮實推行鄉村振興戰略,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現實的鄉村發展需求。

城市郊區如何發展?按照中國城郊經濟研究會這10年來對城郊地區的重新定義,在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帶周邊的農村就是郊區。既然在“十二五”規劃中將中國城鎮化地區明確為21個片區(有可能未來規劃會少於這個數量),如今又將環渤海地區一分為三,那就有23個。這樣城市郊區發展就集中在這23個城鎮化發展片區周邊了。

在這些城市化地區以外的農村地區將是什麼格局:1.縣城;2.重點建制鎮和中心集鎮;3.大型、新型的農村社區和較大的行政村;4.自然村將大量減少。《中國傳統村落日漸凋零 政府財政投入不足成主因》一文中曾提及,“自2000年至2010年,我國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10年間,減少了90多萬個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到了2025年,可能縮減至150多萬個村莊。

如何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真正落實到全國農村,需區分不同地區。對於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帶中間的農村區域,即廣大城市地區的郊區,可以說這類地區發展前景不錯,但是關鍵在於好地方要辦好事,辦成事。不要亂建設,留下歷史遺憾。另一類地區即遠離城市的偏遠農村,不少在山區高原、在草原、在湖網地帶,甚至在戈壁荒灘上。有些地方或許能夠抓住發展機會,捷足先登;而另一些地方則可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但即便以後人煙稀少了,良好的鄉村環境還是要留給後代。無論哪類地區都要保護綠水青山,一切事在人為。

「观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strong>古城

既然國家已經將規劃細緻到村莊的各種具體分類指導上,那麼工作重心和重點將是村莊治理。

對於村莊治理途徑,筆者主要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1.黨支部無疑責任重大,這是堅持黨的領導。落實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需處理好黨群、黨組織與村民自治組織等關係,避免以黨代政、包攬一切,獨斷專行。

2.村委會是村民自治權利重要代表,是改革的產物。民主選舉、村民代表大會議事制度、民主監督等多項機制需要不斷完善。職責重要,選人用人也非常重要。

3.集體經濟組織或者社區合作社,核心是搞好農村集體經濟的產權制度改革。處理好這個組織與村委會的關係,明確哪些權利是集體經濟組織的,哪些權利是村民自治組織的,不能混淆,因為原來基礎延續就是村民小組(原生產隊)的產權;不能隨意變成村委會(原大隊)的產權。當然也可開展村民小組為基礎自治試點。但更多是如何避免平調財產權利,如要調整,一定要有清產核資。村委會在現行法規中僅是代行職能。如今開始搞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需要注意不要形式干擾內容。

「观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strong>圖片 / meisu

4.可以學習借鑑不少發達地區的經驗。黨支部、村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或合作社)三者走的是職能不斷分開之路,各司其職,分別治理。一定要根據實際,因地制宜,選擇適宜之策。歷史經驗值得注意:1986年曾有統計,那時未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村莊只有0.8%;1995年能人治理成功的村莊所佔份額僅有0.5%。總之從未超過1%。故硬性搞幾合一試點或者人為強制推廣違背發展規律。

5.注意發揮各類適合發展的民間組織的作用,例如各種紅白理事會、扶貧救助互助會,依託鄉鎮農技機構發展的專業培訓組織、專業合作社的聯合社,產業發展資金互助組織、各類代存、代購、代銷的組織等;

6.發揮德高望重的老人、知書達理文化人、經商在外但依然惦記家鄉人士的作用,重啟鄉紳機制,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7.利用互聯網公司下鄉機會,充分發揮他們建立網店和物流作用,填平城鄉、區域鴻溝。

總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已經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明確了階段性重點任務,把“五個振興”落實在政策上、行動中,落實在基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五年,既有難得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即:如何結合地方實際,在鄉村治理方面邁開探索步伐,尊重農民意願;如何切實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避免代替農民選擇,形成全體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局面。

「观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strong>謝 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發中心原巡視員、原農村部副部長,中國城郊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strong>·END·

掃一掃關注中國小康網

(長按保存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中國小康網wap版,更多獨家專稿、縣域專題、時事熱點,第一時間精彩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